1992年7月,邓颖超因病离世。谁知,邓颖超留下的最后一句话竟是“李鹏”二字,这

陈砚之 2025-10-01 16:47:37

1992年7月,邓颖超因病离世。谁知,邓颖超留下的最后一句话竟是“李鹏”二字,这背后的故事让人动容..... 邓颖超出生于1904年2月4日,在广西南宁一个普通家庭长大,从小就经历家庭变故,早早学会独立。她在天津上学时,积极投身五四运动,组织学生集会,推动妇女权利。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她与周恩来相识于革命工作中,1925年结婚后,两人共同从事地下活动,在国民党统治区转移阵地,开展宣传。新中国成立后,她担任全国妇联副主席,主持妇女工作,制定政策改善女性地位,推动识字班和幼儿园建设。她一生注重实际调研,到各地了解妇女生活,推动立法保障权益。周恩来去世后,她继续工作,直到健康恶化。 李鹏于1928年10月20日出生在上海,父亲李硕勋是早期革命者,1931年在海南牺牲时,李鹏仅3岁。母亲赵君陶带着他躲避追捕,生活艰苦。1938年,周恩来在重庆找到他们母子,将他们安置在安全地带。从此,李鹏在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关怀下成长。1940年,邓颖超在重庆与他相处,安排他进入育才学校学习社会科学。1941年,他到延安上中学,接受革命教育,参与集体劳动。1948年赴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留学,专攻水力发电,1955年回国后,从东北电厂基层技术员干起,逐步晋升到电力部副部长等职。周恩来夫妇视他为子,提供指导和支持。 邓颖超与李鹏的关系源于李硕勋与周恩来的同志情谊。李硕勋牺牲后,周恩来夫妇对遗孤格外照顾,将李鹏当作自家孩子。李鹏从小称邓颖超为妈妈,这种称呼体现了深厚情感。在重庆时期,邓颖超亲自照料他的生活,确保他安全学习。到延安后,她关注他的教育进展,寄送用品。留学苏联时,她通过信件保持联系,回国后询问工作情况。即使在晚年,邓颖超仍关心李鹏的职务进展。李鹏在电力系统工作时,得到周恩来夫妇的鼓励,逐步承担更大责任。这种关系不限于个人,而是革命精神的延续。 1992年7月,邓颖超在北京医院治疗,病情因帕金森症和器官衰竭加重。10日晚,李鹏夫妇赶到医院,秘书赵炜在邓颖超耳边告知李鹏来了。她用微弱声音说出“李鹏”二字,这是她最后的话语。这个呼唤反映了她对李鹏的挂念。作为总理,李鹏肩负国家重任,邓颖超的遗言传递了对他的肯定和期望。她视李鹏为后辈,希望他继续为国家电力建设出力。次日晨,她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88岁。这个事件源于两人长达半个世纪的联系,从重庆安置到延安教育,再到工作指导。 邓颖超的呼唤不是随意,而是基于长期培养。李鹏3岁丧父后,周恩来夫妇接纳他,提供教育机会。在苏联学习期间,他掌握专业知识,回国投身电力事业,从技术员到高层领导,每步都受周恩来夫妇影响。邓颖超特别注重他的成长,经常沟通工作经验。1992年时,李鹏已任总理,推动电力改革,她在病榻上呼唤他,体现了信任。这种情感源于革命家庭的互助传统,李鹏也以实际行动回报这份关怀。 邓颖超逝世后,李鹏继续担任总理至1998年。他专注电力工业发展,制定政策扩大电网覆盖,推动水电项目建设。他任三峡工程筹备领导小组组长,从1982年起多次考察工地,协调资源,确保工程推进。三峡大坝开工后,他监督移民安置和防洪设计,推动发电机组安装。这些工作改善了能源供应,缓解洪水威胁。李鹏在回忆录中多次提及周恩来夫妇的影响,特别是邓颖超的临终呼唤,让他感受到责任。 晚年,李鹏撰写回忆录,如《李鹏回忆录(1928-1983)》,记录童年经历和周恩来夫妇的教导。他强调邓颖超的关怀塑造了他的事业观,用行动回应遗言。2019年7月22日,李鹏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他的贡献包括电力体系建设和三峡工程,这些与周恩来夫妇的指导一脉相承。邓颖超的遗言成为历史一笔,提醒后人革命传承的重要性。

0 阅读:1
陈砚之

陈砚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