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时任中央电视台台长的杨伟光,在没有上报的情况下,在《新闻联播》之后插入了一段30秒的广告,广电部部长得知后一下就急了,杨伟光怎么能这么做! 杨伟光1935年11月出生在广东梅县一个客家家庭,早年靠政府助学金读完高中。1958年,他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不久专业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在校期间,杨伟光专注新闻理论和实践,195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毕业后,他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普通编辑干起,每天审稿子,逐步参与采访,积累了不少经验。这段基层日子让他对媒体运作摸得门清,一步步从编辑升到记者,再到副主任和副台长。 在央广,杨伟光推动新闻报道更注重时效性。1970年代担任副主任时,他负责新闻部事务,组织团队采写改革报道,比如天津静海县大邱庄的通讯稿。那时候,他和同事开车去乡村走访,记录农户情况,这些报道引发社会关注。1982年出任副台长后,杨伟光提出全台办好新闻部的举措,进一步提升电台影响力。这段经历让他对媒体改革有了初步想法,为后来转战央视打下基础。 1985年,杨伟光调到中央电视台当副台长,主抓新闻工作。到央视后,他花两个月走访各部门,记录问题,了解台内情况。1991年12月正式接任台长时,央视年收入只有2.7亿元,资金短缺影响节目制作和员工士气。他亲自主持会议,讨论频道建设和节目创新。到1994年,杨伟光还兼任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继续领导央视事务。这时候,央视面临巨大压力,他开始琢磨怎么通过广告创收。 1993年,杨伟光面对央视资金紧张的局面,决定在《新闻联播》后试插30秒广告,没向上级报告。他召集核心团队,指定广告推广钟表品牌,确保时长短、不影响节目严肃性。团队制作片段,杨伟光亲自审看。年底一个晚上,《新闻联播》播完后,屏幕出现钟表指针转动的广告,伴随简短旁白。观众反应温和,大部分人觉得新鲜,没太大不满。这步棋直接测试了市场潜力。 广告播出次日,广电部部长艾知生打电话质问,杨伟光解释这是个人决定,为缓解资金压力。部长同意暂不追究,但叮嘱遵守规定。杨伟光借此观察反馈,收集观众来信,发现反应正面。他鼓励员工关注市场,确认广告位价值。半年后,杨伟光延长广告到1分钟,在北京会议厅组织招标,企业代表竞价,价格上涨。这举措为央视注入资金,推动改革。 广告收入增长,杨伟光投到节目制作。1993年5月,推动创办《东方时空》,早间播社会新闻。1994年4月,从中分离《焦点访谈》,节目聚焦调查,民众排队反映问题。杨伟光审定选题,确保内容真实。这些节目提升央视影响力,观众认可度高。 1994年,杨伟光主持拍摄《三国演义》,剧组注重制作,收视率高。1998年推动《水浒传》,强调武打设计。1999年1月,《雍正王朝》播出,广告收益超6000万元。这些作品靠资金支持,质量上台阶,央视频道增到9套,年收入到1997年达45亿元。 1999年,杨伟光64岁从台长退休,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当院长,讲授媒体管理,培养人才。他还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退休后创办天地人传媒公司,策划《家有儿女》。2014年9月20日,杨伟光因病在北京协和医院去世,享年79岁。他的改革影响电视行业至今。
1993年,时任中央电视台台长的杨伟光,在没有上报的情况下,在《新闻联播》之后插
陈砚之
2025-10-01 16:47:3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