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发现不对劲了,除了稀土以外,中国手里还有一张王牌没用,那就是美国的医药供应链,尤其是救命药的原料,几乎全都来自中国,一旦中国开始管控,后果不敢想象。 过去几年,大家都在盯着稀土,好像那是中美博弈里最核心的资源,可是被忽略的地方往往更关键。 药品原料这种看起来不起眼的东西,实际上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健康。 在美国,无论是常见的抗生素,还是心脏病、糖尿病需要的药物,上游原料相当大一部分要依靠从中国进口。 但美国不是号称科技最强、产业最完善吗,为什么最基础的药品原料也要依赖中国? 因为从上世纪以来,美国和欧洲为了追求成本,把大批化工厂和原料药工厂外迁。 一方面是人工贵,另一方面是环保门槛高,他们不愿承担这些“脏活累活”,干脆交给亚洲。 中国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几十年的投入,把化工、中间体、成品药完整串了起来,形成了从源头到终端的完整链条。 时间一长,这个格局就固定下来,美国想临时补课根本来不及。 美国自己也不是没想过办法。特朗普时期提出过所谓“药品脱钩战略”,打算扶持本土企业重建原料药产业。 可资金砸下去,却没换来多少产能。 拜登政府上台后,也谈过战略储备计划,储备了一些关键原料药,包括肝素。但储备能顶多久? 原料药不像稀土,可以囤十年二十年,它有保质期。 美国现在的储备只是应急,真要长时间断供根本不顶用。 美国社会对这一点其实很清楚。 关税战打得激烈的时候,药品和医疗器械经常被单独豁免,因为大家都知道要是药品价格上涨或断供,医院、药厂扛不住,最后压力全转嫁到老百姓身上。 药品问题的根子不在于中国要不要出手,而在于美国过去几十年里产业链“空心化”的后果。 药品原料看似不起眼,却决定了整个医疗体系的底气。 美国对外总喊“脱钩”,但到了真正的关键节点,又不得不依赖中国的供应链。 战略储备也好,本土投资也好,在短期内都没法改变现实。 对老百姓来说,他们最关心的不是产业政策,而是药价会不会涨,医院会不会缺药,手术能不能正常做。 要是救命药断供,那绝不是经济问题,而是人命关天的事。 有专家提醒,美国对中国的依赖是一种“结构性依赖”,想彻底切开并不现实。 我国报道中曾说:中国医药企业正在积极参与全球合作,在“一带一路”等地区扩展业务。 中国并没有打算靠“断供”来制造恐慌,而是希望通过掌握产业链来增强话语权。真正的关键是,产业链在谁手里,谁说话就更有分量。 这场博弈的本质在于产业竞争力,而不是谁喊得更大声。 稀土能“卡脖子”,药品同样能触动神经。 美国拼命找替代方案,但短期内很难。 中国在这个领域的优势,还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对普通人来说,也许感受不到背后的产业格局变化,但药价的起伏、药品的供应情况,就是这种博弈的直接投射。 未来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不光在巩固原料药的优势,还在向创新药和高端制剂延伸,这意味着产业链的话语权会更加稳固。 对于全球来说,医药产业早已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公共健康和国家安全问题。 中国手里的这张牌,已经不只是经济筹码,也是国际博弈的战略资源。 谁都清楚,现代医药产业是全球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没有任何国家能独立完成全链条。 美国需要中国,中国同样需要市场。真正聪明的做法不是对抗,而是合作,把产业链做得更稳更强。 对中国来说,更重要的是把已有的优势延续下去,同时找到更多新的突破口,让手里的牌越来越多。 信息来源: 《人民日报》《美国药品供应对中国依赖度高,风险难以忽视》
稀土成了中美关系里解不开的死结,中国如果不放开稀土出口,美国就能随时推翻任何之前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