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3年,太平公主被李隆基赐死,临刑前,她对李隆基说:“看在我帮你登上皇位的份上

名城探寻 2025-10-02 13:52:15

713年,太平公主被李隆基赐死,临刑前,她对李隆基说:“看在我帮你登上皇位的份上,放过我的儿子。”谁知,李隆基却冷笑道:“天真!你听过成大事者,斩草要除根吗?”太平公主顿时泪流满面自尽而亡。 太平公主的底气不是凭空来的。她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幼女,自幼被父母兄长宠爱,吐蕃求亲时,父母甚至为她修建太平观,以出家为名推脱和亲。 可这份宠爱在688年碎得彻底,第一任丈夫薛绍因兄长谋反被牵连,即便毫无干系,仍被武则天杖责后饿死狱中,彼时她的幼子刚满月。 母亲那句“在皇家,感情是最危险的东西”,让她彻底明白权力的重要性。她主动改嫁武则天的堂侄武攸暨,从此收起儿女情长,开始在朝堂培植势力。 武则天晚年,她参与神龙政变诛杀张易之兄弟,助中宗李显复位,受封“镇国太平公主”,正式走到政治台前。中宗被韦后毒杀后,她又联合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亲手将傀儡皇帝李重茂拉下皇位,拥立四哥李旦登基。 彼时她的权势达到顶峰,7位宰相里5位出自她门下,16卫大将军中11位听她调遣,食邑远超亲王规格,甚至修改诏书时效仿武则天用“予”自称。她以为自己是操盘手,却没看清身边的侄子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跟在身后的少年。 李隆基的狠,是刻在骨子里的。他出生时,祖母武则天正在大肆诛杀李唐宗室,幼年亲眼见叔伯赴死,5岁时生母窦德妃被秘密处死,尸骨无存。父亲李旦身为傀儡皇帝,只能教他“忍下来”,可这份隐忍里藏着的是绝地反击的决心。 唐隆政变中,他是实际执行者,带着禁军在流星下杀入皇宫诛杀韦后,却在太平公主抵达前先杀了她的盟友上官婉儿,这份果决早埋下反目的伏笔。 太平公主起初没把这个比自己小21岁的侄子放在眼里,觉得他不过是爱打马球的纨绔。直到李隆基被立为太子,她才察觉威胁,开始散布“太子非长非贤”的流言,甚至提议改立他人。 第一次交锋,她逼得李隆基不得不牺牲姚崇、宋璟两位大臣自保,看似完胜,实则让李隆基摸清了她的软肋。712年彗星出现,她趁机进言称是太子谋反征兆,想挑拨李旦猜忌,没料到哥哥直接禅位,把她推到了李隆基的对立面。 李隆基登基后立刻换掉禁军将领,把太平公主安插的心腹全部替换。太平公主不甘示弱,联络禁军将领常元楷、李慈密谋政变,还想下毒除掉新帝。 可她忘了,李隆基早已布下眼线,连她的侍女都被收买。七月初三凌晨,李隆基派王毛仲率死士突袭军营,常元楷刚拔刀就被斩首,天亮时她的党羽已被屠戮殆尽。她逃入终南山躲了三天,最终还是被押回长安,赐死家中。 所谓“帮你登基”的恩情,在李隆基看来本就是互相利用。太平公主扶立李旦,是想找个温顺的傀儡,她扶持李隆基,不过是看中他能当执行者。 当共同的敌人消失,权力的天平必然倾斜,她手握朝政命脉,又始终想效仿武则天临朝称制,这样的威胁没人能容忍。李隆基杀的不只是一个姑姑,是那个可能让李唐再次陷入女性干政混乱的隐患。 太平公主至死没明白,她输的不是谋划不够,是错估了人心。她以为哥哥李旦会永远纵容她,却不知对方早已厌倦政变纷争;她以为掌控了朝臣就稳操胜券,却忽略了禁军才是权力的刀把子。 而李隆基的“斩草除根”也并非毫无保留,她的次子薛崇简因屡次规劝母亲,最终被赐李姓保全性命,不过是帝王彰显宽厚的政治手段。 权力场上从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太平公主从薛绍之死中学会追逐权力,却最终沦为权力的祭品;李隆基用隐忍换来了皇位,也用冷酷终结了大唐数十年的政变循环。这场姑侄相残,不过是皇权更迭中最常见的残酷注脚。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03

评论列表

Soothsayer

Soothsayer

2025-10-02 23:35

前面唐朝的辉煌其实也是有侧面原因的,各个皇帝都是勾心斗角优胜略汰胜出的,能力自然更强。

名城探寻

名城探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