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医生火了!”北京朝阳医院,家属给医生塞了一个一万块钱的红包,医生没有推辞,

名城探寻 2025-10-02 22:58:27

“这个医生火了!”北京朝阳医院,家属给医生塞了一个一万块钱的红包,医生没有推辞,但他反手就做了一件事情,温暖了所有人! ​ ​这天,一位糖足患者的家属走进了赵主任的办公室,不由分说地将一个黑色的袋子塞到赵主任手中,声音略带颤抖地说:“赵主任,这点心意您务必收下……” 那天下午的阳光刚斜照进办公室,家属攥着黑色袋子的手满是汗,指节都泛了白。 他带来的病历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患者近半年的检查结果——52岁的患者是家里的货车司机,也是唯一的经济来源,右脚糖足已经发展到二期,再拖下去可能要截趾。 家属跑了三家医院,都被告知手术风险高,直到听说赵会擅长复杂糖足保肢手术,才带着最后希望赶来。“您要是不收,我这心里总不踏实,总怕手术上有啥差池。”家属说着,眼圈就红了,话里的焦虑藏都藏不住。 赵会当时没立刻推回去。 他从医23年,太懂这种“塞红包求安心”的心态——不是家属想搞特殊,是患者的病情压得他们没了安全感。要是当场硬拒,家属说不定会觉得医生嫌弃、不重视,反而更慌,甚至影响患者术前的情绪。 他接过袋子时,特意拍了拍家属的肩膀:“你先回去陪病人,手术方案我们已经反复核对过,放心。”这话让家属紧绷的肩膀松了些,转身时还不停回头道谢。 等家属走后,赵会打开袋子数了数,整整一沓现金。 他没多耽搁,马上拿起手机给科室护士长发消息,让帮忙查一下患者的医疗险账号——之前问诊时他记得患者买过城乡居民医疗险,部分费用能报销。 午休时间,他没去食堂,直接拿着现金去了医院缴费窗口,让工作人员把钱全额充进患者的账户,还特意叮嘱:“别跟患者家属提是我充的,就说账户有笔预缴款。”缴费单出来后,他叠好放进病历夹,想着等术后查房时再跟家属说清楚。 手术安排在第二天上午,历时4个小时。赵会团队最终保住了患者的右脚,只做了局部清创,不用截趾。术后第一天查房,家属正守在病床边,看见赵会进来,又想起红包的事,眼神有些躲闪。 赵会没绕弯子,从病历夹里拿出缴费单递过去:“你昨天给的钱,我充进你家患者的医疗险账户了,这是凭证,后续结算会直接抵扣费用。” 家属拿着单子愣了好一会儿,手指反复摩挲着缴费金额那栏,突然就红了眼。“赵主任,我还以为……还以为您得收下才肯用心。”他声音哽咽,说自己之前陪亲戚看病时,见过有人塞红包被拒后,家属整夜睡不着,总担心医生不用心。 赵会听了没指责,只是笑着说:“我们当医生的,最在意的是病人能不能好起来。你把钱花在病人治疗上,比给我更有用。” 科室里的护士都知道,赵会不是第一次这么做。 去年有个农村来的骨折患者,家属偷偷在他白大褂口袋里塞了两千块,他发现后,直接联系了医院社工部,用这笔钱帮患者申请了公益医疗补助,还多补了五百块进去。 护士长发朋友圈说:“赵主任总说,拒绝红包容易,但消除家属的顾虑难。有时候退一步的处理,比硬邦邦的拒绝更暖。” 医院医德医风办公室后来把这件事当成案例,在全院医生会上分享。 负责人说,很多医生遇到塞红包,第一反应是直接拒绝,这没错,但赵会的做法更显人文关怀——他先接住家属的“不安”,再用更稳妥的方式还回去,既守住了医德底线,又没让家属丢面子,还帮患者减轻了经济负担。这种处理方式,比单纯说“我们不收红包”更有说服力。 其实这些年,总有人说“医患之间缺信任”,可赵会的做法恰恰说明,信任是能靠行动攒出来的。 家属塞红包,本质是怕医生不尽心;医生妥善处理,是用实际行动告诉家属“你的担忧我懂,我的职责我守”。一万块钱不算小数,但赵会看重的不是钱,是患者和家属那份沉甸甸的期待——这份期待,比任何红包都金贵。 行医者,先有仁心,再有仁术。赵会的医术让患者放心,而他处理红包的细节,更让患者暖心。 他没把“拒收红包”当成一句口号,而是变成了让家属安心、让患者受益的实际行动。这样的医生,火起来不是偶然,是因为他守住了医生该有的样子,也温暖了那些在病痛里挣扎的家庭。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名城探寻

名城探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