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主席辩论会结束,张亚中与郝龙斌爆发冲突! TVBS与联合报主办的国民党

不简单的幸福 2025-10-03 16:27:07

国民党主席辩论会结束,张亚中与郝龙斌爆发冲突! TVBS与联合报主办的国民党主席辩论会刚落幕,舞台下就炸了锅。张亚中拦住郝龙斌不肯放行,两人争执的声响压过了离场观众的喧闹,这场冲突的根子,早在辩论席上就已埋下。 郝龙斌在辩论中抛出重磅承诺:若当选主席,必邀罗智强与郑丽文出任副主席。名单念完,全场目光都投向了同为候选人的张亚中,郝龙斌却对此只字未提。 张亚中当场发难,直言这种未选先许官的操作,分明是把党内职务当成私产,搞“私相授受”那一套。郝龙斌急着辩解,称这是基于团队合作的考量,绝非私下交易。 你来我往的争执没能在台上收尾,辩论结束后两人干脆站在后台理论,火药味丝毫未减。这场冲突看似是个人恩怨,实则戳破了国民党选举的老毛病。郑丽文早就在公开场合批评过,国民党连基本的公平竞选制度都没有,比民进党差远了。 郝龙斌这番“提前分蛋糕”的操作,恰好印证了这种乱象——选票还没开,权力分配的算盘已经打得噼啪响。张亚中怒的恐怕不只是自己没被提及,更是这种“指定式”的政治生态,就像他之前炮轰朱立伦公开力挺卢秀燕那样,认为这种做法根本不尊重规则。 张亚中自己的处境也透着几分尴尬。上一届主席选举,他还能拿下32%的选票,可这一次,不少人预测他的得票率恐怕要跌到个位数。问题出在哪?他的理论论述确实一套套的。 9月15日的政见会上,他明确主张“九二共识”的核心是两岸统一,还具体到以统一为目标规划农业合作,可这些主张总被诟病“太理想化”,听起来热血沸腾,落地却难如登天。 在讲究实际利益的党内博弈中,这种“理想主义”远不如罗智强、郑丽文的“深蓝牌”管用。罗智强和郑丽文的深蓝立场,在党内确实吃得开。罗智强不仅早早宣布参选,还抛出“卢秀燕是2028年唯一太阳”的说法拉拢势力。 郑丽文则直接炮轰国民党是“烂党”,用尖锐言论收割深蓝群体的不满情绪。两人的论述精准踩中党内保守派的痛点,对比之下,张亚中那些着眼长远的统一论述,反而显得曲高和寡。 更关键的是,张亚中总爱较真规则,比如之前批评朱立伦公开劝卢秀燕参选是“道德绑架”,这种“刺头”性格很难攒下人脉,选票自然不占优势。 不过这场选举也藏着让人欣慰的亮点:所有候选人都把“我是中国人”挂在了嘴边。这可不是简单的口号重复,在两岸关系敏感复杂的当下,这样的表述本身就是一种立场宣示。 要知道,国民党过去在两岸论述上常常摇摆不定,随岛内选情变化而反复,如今能形成“认同中国”的共识,实属不易。张亚中强调“九二共识”核心是统一,郝龙斌阵营则提“一中各表”,表述虽有差异,但“同属一中”的根基是一致的。 “我是中国人”的声音越响亮,两岸关系的压舱石就越稳固。试想,若台湾政坛充斥着“去中国化”的论调,两岸之间的信任只会不断消磨。如今国民党候选人集体亮明中国身份,至少传递出清晰信号。 两岸并非“异国”,而是同根同源的一家人。这种共识积累得越多,和平统一的土壤就越肥沃,毕竟人心的认同,才是跨越海峡的最强纽带。但也得清醒看到,口号之外更需实打实的行动。 国民党内部至今还陷在“私相授受”“指定人选”的内斗里,连一场公平的党内选举都难以保证,又怎能指望它扛起推动两岸和平的重任?郝龙斌与张亚中的争执,本质上还是权力分配的博弈。 若这种内耗持续下去,再响亮的“认同口号”也会沦为空谈。上届32%的选票到这届可能只剩个位数,张亚中的境遇变化,也折射出党内对“理想主义”的容忍度在降低,可没有对统一的坚定追求,仅靠深蓝立场笼络人心,终究是治标不治本。 更值得深思的是,两岸和平不能只靠一党口号。国民党若真有推动和平统一的诚意,就该跳出“为选举而表态”的套路,把“我是中国人”的认同转化为具体政策——比如重启两岸农业合作、恢复民间交流渠道,而不是停留在辩论会的言辞里。 罗智强、郑丽文若真当选副主席,能否把深蓝立场落实为对两岸沟通的实际推动,才是真正的考验。辩论会的冲突总会平息,但国民党面临的抉择不会消失。 是继续陷在内斗的泥沼里消耗力量,还是借着“认同中国”的共识凝聚人心?是把“和平统一”当选举口号,还是作为长远目标踏实推进?答案,不仅关乎国民党的未来,更牵动着两岸民众对和平的期盼。 “我是中国人”的声音确实动人,可只有配上实实在在的行动,这份认同才能真正成为两岸和平的底气。若只是停留在唇齿之间,再响亮的口号,也抵不过一次内斗带来的信任损耗。 国民党该明白,两岸和平从不是辩论台上的胜负,而是藏在每一次尊重规则的选择里,每一次推动交流的努力中。

0 阅读:0
不简单的幸福

不简单的幸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