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一艘苏联潜艇在瑞典海岸搁浅,瑞军迅速将其包围。可没想到的是,接下来苏联艇长的一个举动,就立刻让瑞方彻底怂了,还不得不将苏艇护送回去,这是怎么回事? 1981 年深秋,瑞典卡尔斯克鲁纳海军基地外的礁石上,突然出现一个钢铁怪物。苏联 W 级潜艇 S-363 号半截露出水面,像被冻住的 “威士忌” 酒瓶,这幕景象让瑞典军方瞬间绷紧神经。重兵包围之下,所有人都以为苏联潜艇已成囊中之物,直到艇长古申的一个举动,彻底扭转了对峙局面,最终让瑞典军舰乖乖护送其离开。 事件的开端充满戏剧性。10 月 27 日夜,S-363 号从波罗的海出发执行巡航任务,艇内搭载着数枚核鱼雷。航行至瑞典海域时,水下礁石突然划破艇体,剧烈震动让艇员瞬间失衡。艇长古申紧急关停引擎,查看海图后倒吸一口冷气,潜艇搁浅在距瑞典最大海军基地仅 2 公里的航道上,相当于堵在了对方家门口。落潮很快让潜艇暴露,一小时后,瑞典试验船发现了这个不速之客。 瑞典军方的反应迅速而猛烈。反潜直升机盘旋上空,军舰封锁海面,陆军在岸边架设高炮,士兵荷枪实弹盯着潜艇舱口。空军战机反复掠过,喷气声撕裂空气,整个区域被战争阴云笼罩。瑞典海军还投放深水炸弹进行警告,搜寻可能潜伏的苏联同伴。被困 18 小时后,古申曾试图借涨潮突围,却被岸上射击警告逼回礁石。 真正的僵局出现在登艇对峙环节。瑞典要求登艇检查,古申直接握着手榴弹守在舱口,明确拒绝任何武装人员靠近。更关键的是,瑞典军方通过放射能探测发现艇内有放射性物质,核鱼雷的存在让局势瞬间升级。没人敢贸然动武,一旦引爆,方圆数公里将化为废墟,这种风险让瑞典的强硬态度出现松动。 苏联的外部支援同步到位。波罗的海舰队迅速组建特混编队,2 艘卡辛级驱逐舰、数艘护卫舰和拖船浩浩荡荡驶向事发海域。当编队抵近瑞典领海,瑞典岸防导弹火控雷达立即开机,双方雷达同时锁定目标,紧张氛围一触即发。最终苏联留下拖船待命,其余舰船在领海外巡逻,形成僵持态势。 对峙中发生的小插曲意外缓和了气氛。一艘瑞典换防小艇在潜艇附近翻船,古申果断打开探照灯,强光照亮落水士兵的位置,帮助瑞典救援队快速完成搜救。这个举动让剑拔弩张的局面出现转机,也为后续谈判留出空间。更富戏剧性的是,双方曾同时探测到两个大型目标逼近,后来才发现是两艘西德货轮,虚惊一场让双方都意识到误判的危险。 古申的核心应对体现在信息把控上。面对瑞典的讯问,他始终坚持 “导航故障” 的说辞,在递交给瑞典的纸条上只写 “137 号艇”,隐瞒了真实舷号 S-363,为苏联外交谈判保留余地。这种模糊策略让瑞典难以固定 “蓄意入侵” 的证据,也为双方找到台阶。 11 天的僵持最终以外交协商落幕。苏联同意正式道歉,支付 65 万美元赔偿,瑞典则放弃登艇检查核鱼雷的要求。11 月 7 日,涨潮时分,瑞典拖船将 S-363 号拖离礁石。在 6 艘瑞典军舰和 2 架反潜直升机的护送下,潜艇驶入公海,随后交由苏联拖船接回母港。
🐼有人说这次阅兵中我们的轰炸机轰6N不够惊艳,没有看到我们期待已久的轰20
【5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