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特朗普的“劝和”立场十分鲜明。1月刚重返白宫,他就直言“乌克兰应放弃部分

甘愿为孺子牛 2025-10-04 07:57:52

。年初,特朗普的“劝和”立场十分鲜明。1月刚重返白宫,他就直言“乌克兰应放弃部分领土以换取和平”,私下里还授意国务院放缓对乌军援审批节奏——原本计划援助乌克兰的10亿防空武器,被硬生生拖延了一个多月。到了2月的共和党筹款会上,他更是毫不掩饰对军援的抵触:“给乌克兰送武器就是浪费美国纳税人的钱”,同时暗示要推动俄乌双方重启谈判。那时的他,满心都是“少花钱、快收尾”的想法,不想让美国在这场冲突中持续投入过多资源 。然而,仅仅过了几个月,特朗普的态度便悄然松动,到9月彻底完成反转。这期间有两个关键转折点不容忽视 。第一个转折点是8月的阿拉斯加“特普会”。特朗普与普京闭门会谈3小时,会后仅轻描淡写地表示“聊得愉快”。可没过多久,俄罗斯便向乌东地区增兵10万,9月更是发动大规模空袭——在27日至28日的12小时内,近500架无人机、40多枚导弹倾泻而下,造成4人死亡、40人受伤。泽连斯基紧急在社交平台呼吁国际社会支援,而特朗普本想凭借私人关系让普京让步,最终却碰了一鼻子灰,他那套“交易式外交”在现实面前彻底失效 。第二个转折点是9月23日联大期间的会晤。特朗普与泽连斯基面带微笑会面,会后当着记者的面明确表态:“有欧盟和北约的支持,乌克兰能够夺回全部领土”,还声称美国的武器“任凭北约调用”。这番话让美国盟友都倍感意外,毕竟几个月前他还痛批对乌军援是“浪费钱”。更值得关注的是,在此次会晤前一周,副总统万斯就提前放风“美国正考虑通过北约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导弹”,显然,这强硬的立场是特朗普团队早已敲定的策略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特朗普的态度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变?首要原因便是“交易外交”的彻底失灵。作为商人出身的政治家,特朗普最看重利益得失,他本以为与普京简单会谈就能让俄罗斯停手,可没想到对方不仅没有让步,反而加大了攻势。在他看来,这场“外交交易”既没换来面子,也没得到实际好处,既然拉拢无效,便索性转向强硬,试图通过新的姿态重新掌握谈判筹码——在他的外交逻辑里,没有固定的原则,能让美国获取利益才是核心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国内政治格局与利益集团的推动。今年4月,白宫经历了一场国安委“人事地震”,特朗普听从极右翼网红的建议,解雇了6名主张“理性援乌”的建制派官员,将国安委彻底换为MAGA派亲信。新团队中,副总统万斯本就主张“把对乌责任甩给欧洲”,且这些亲信与美国军火商联系紧密。要知道,2023年美国军火商海外销售额暴涨49%,其中63%流向欧洲,乌克兰战场俨然成为他们的“摇钱树”。亲信掌权、金主获利,特朗普的态度自然随着利益导向发生转变,从“少花钱”转向“多卖武器” 。此外,还有一个隐藏的深层算计——将战争包袱转嫁给欧洲。联大会晤结束后没几天,万斯就对福克斯新闻表示“美国不再捐赠武器,欧洲需自行采购,管好自己的后院”。从当前欧洲的动向不难看出,英国主导北约军演、推动建立欧洲联合部队,德国也表态要增加对乌克兰的武器销售,这些举动实则都是在美国的推动下进行的。特朗普的算盘打得十分精明:让欧洲出钱出武器,美国只需摆出支持的态度,打赢了能靠卖军火盈利,打输了则将责任归咎于欧洲,这“以战谋利+转嫁风险”的操作,正是他“美国优先”理念的典型体现 。说到底,特朗普的“反复无常”并非单纯的性格善变,而是源于他没有固定的外交原则,一切决策都围绕利益算计展开。年初主张停火,是认为美国在冲突中处于“亏本”状态;9月转向强硬,是发现其中存在“盈利”空间。至于战事升级可能带来的人道主义危机,正如万斯所言“只要符合美国最大利益就行” 。这种将战争当作生意来经营的逻辑,无视生命安危与地区和平,无疑成为了俄乌实现和平的最大拦路虎 。

0 阅读:0
甘愿为孺子牛

甘愿为孺子牛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