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大授衔,这六位将帅主动申请降衔 1955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大事一件,就是第一次实行军衔制度。那时候,国家刚成立没几年,军队从游击战转到正规化,需要评定军衔来规范管理。中央军委负责这个工作,选出一批高级将领授予元帅、大将、上将等衔位。很多人以为这是光荣时刻,大家争着要高衔,其实不然。有些人觉得自家贡献没那么大,主动要求降衔。这六位就是典型代表:徐向前、罗荣桓、徐海东、许光达、徐立清、孙毅。他们不是矫情,而是真心觉得革命是集体的事,个人别占太多光。 先说徐向前。他是山西人,早年投身革命,1927年入党。领导创建鄂豫皖苏区,当红四方面军总指挥,打过不少以少胜多的仗。抗日和解放战争中,也指挥大战役。1949年后,当中央军委副主席。授衔时,他听说自己是元帅,就写信给中央,说革命成功了,当不当元帅无所谓,很多牺牲的同志才该得这个衔。中央不答应,因为他的战功和位置摆在那,平衡各方面军也需要他当元帅。最后还是授了。 罗荣桓是湖南人,1927年参加秋收起义,上井冈山,从事政治工作。土地革命、抗日、解放战争中,他建根据地,指挥辽沈和平津战役。1949年后,任总政治部主任,还管干部。他负责授衔,自己却写信说入党晚,贡献小,该给粟裕。中央说他是政治工作的代表,没他二野四野发展不了那么好。最终授元帅。 徐海东是湖北人,1925年入党,创建鄂豫边根据地,任红二十五军军长,长征先到陕北。抗日解放战争中多次负伤。1949年后养病。听说授大将,他对周恩来说工作少,不配。中央说他贡献大,必须授,还排第二。 许光达湖南人,1925年入党,去苏联学装甲兵。抗日时当抗日军政大学副校长,解放战争指挥坦克部队。1949年后任装甲兵司令员。听说授大将,他找贺龙,又写信给毛主席,说功绩平平,错过艰难时期,推荐王震萧克。中央说他带回先进知识是大功,驳回降衔,但同意降待遇。 徐立清河南人,1929年入党,参加长征。抗日解放战争管组织干部。1949年后任总干部部副部长。授衔时他把自己从上将名单划到中将。老同志劝,他说中将合适。罗荣桓不同意,他写信坚持。彭德怀劝三次,周恩来同意后降中将。 孙毅河北人,早年跟冯玉祥,1931年宁都起义入红军,任红一军团参谋长。抗日时聂荣臻参谋长,解放战争指挥晋中河北军区。拟上将,他报告说劳苦无建树,授少将够。中央折中授中将。 这些申请降衔的事,反映出那一代革命者的作风。他们不是为名利打仗,而是为国家人民。徐向前推辞时,强调牺牲同志该得衔,这话接地气,提醒大家革命不是个人秀。罗荣桓说入党晚,贡献小,其实他建了多少根据地,指挥大仗,这谦虚不是假的。徐海东养病多年,还觉得不配大将,比起早牺牲的同志,他这心态让人服气。 许光达去苏联不光养伤,还学技术带回来,推动军队现代化。这贡献实打实,中央看重这点,没让他降。徐立清管干部,自己先降衔,说对工作有利,这话朴实。孙毅从旧军来,战功多,却说宁低勿高,这低调作风在当时军队里挺常见。 授衔过程本身就体现了集体决策。中央军委讨论多次,毛主席周恩来彭德怀等都参与。像徐向前的事,毛主席赞赏但不答应,因为需要平衡红一方面军四方面军。罗荣桓的信,毛主席解释他代表政治工作,不可少。徐海东周恩来亲自劝,毛主席定调有大功。 许光达的信在军委宣读,彭德怀打电话不准降。中央还同意降待遇,解他心结。这处理方式人性化。徐立清坚持,彭德怀劝三次,周恩来点头。孙毅报告后,中央取中,不降太低。这些细节显示领导们尊重个人意见,但按贡献和需要定衔。 这事影响深远。1955年授衔后,军队更正规,管理上台阶。这些将帅的谦让,成为教育素材,教导后辈别争名利。徐向前继续管国防,罗荣桓推政治工作,徐海东养病,许光达建装甲兵,徐立清管干部,孙毅搞军事研究。他们的结局都自然,到老在北京上海沈阳等地逝世。
1955年大授衔,这六位将帅主动申请降衔 1955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大事一
星河轻语时
2025-10-04 21:56:04
0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