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这两年一直在说的“罩袍禁令”,终于落地了。这事是2021年公投过的,当时51.2%的人赞成,就差一点点就没通过。2025年1月1号起正式生效,公共场所不能戴那种遮全脸的罩袍、面纱了。 说起瑞士这个罩袍禁令,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一个国家会为这么小众的事儿费这么大劲儿?咱们一步步捋清楚,先从头说起。2010年代初,瑞士右翼势力就开始炒这个话题,尤其是瑞士人民党,他们觉得公共安全得靠每个人脸都露出来。2016年,他们搞了个倡议委员会,叫埃格尔金根委员会,收集签名推公投。想想看,瑞士公投制度多直接,民众一票定乾坤,但这也意味着事儿得慢慢来。委员会花了好几年时间,挨个州跑,解释说遮脸会让监控和身份识别出问题,尤其在边境或闹市区。反对的声音也不少,穆斯林组织和人权团体觉得这针对伊斯兰女性,侵犯宗教自由。可支持者咬定,这是为了社会凝聚力,不是歧视。 到2021年3月7日,公投那天,全国投票站忙活起来。结果出来,51.21%的票数赞成,差0.79%就翻车了。这数字多微妙啊?它说明瑞士社会裂痕不浅:城市里反对多,乡村支持强。为什么这么窄?因为民调早显示,支持率徘徊在50%上下,疫情那会儿还推波助澜,大家对公共秩序更敏感。公投通过后,按宪法,联邦议会得立法落实,但这事儿拖了四年。你猜为什么?议会辩论来辩论去,左翼议员想加更多例外,右翼要严一点。中间还搁置过,因为政府觉得象征意义大于实际——瑞士穆斯林女性戴尼卡布或布卡的,总共就30来人,少得可怜。联合国人权办也插话,说这禁令有歧视风险,欧洲人权法院有类似案子判过。但瑞士人就是这样,公投过了,就得执行。 2024年11月,联邦委员会终于拍板,2025年1月1日零点起,全境公共场所禁遮全脸。啥叫公共场所?街头、商场、交通工具、餐厅、政府大楼,全算上。禁的不是头巾或围巾,而是完全挡脸的布卡、尼卡布,甚至滑雪面罩或抗议时戴的蒙面都包括。罚款起步100瑞郎,约110美元,要是上诉输了,翻到1000瑞郎,约1140美元。执行靠警察和地方当局,但他们得先警告,再罚。例外呢?挺人性化的:宗教场所内随便,冬天冷戴口罩行,医疗需要如生病或工地护目镜也OK。飞机上或外交区例外。政府还发了指南,警察培训怎么判断,避免误伤。 禁令落地后,效果咋样?开头几个月安静得像没事儿人。瑞士媒体说,戴全脸纱的本来就稀罕,全国估计没几个。1月1日那天,伯尔尼和苏黎世街头巡逻加了,但没啥大动静。直到2025年3月24日,苏黎世老城区出首张罚单。一个科索沃裔女性戴布卡出门,被警察拦下,开100瑞郎罚单。她不服,上诉州政府,说这侵犯穿衣自由,还比不过老家宽松。法庭审了,维持原判,罚款涨到1000瑞郎。案子细节没公开太多,但媒体报道说,她已移民十年,平时低调。这事儿一出,社交媒体炸锅:支持者说,规则就是规则,安全第一;反对者喊,这不就是针对少数族裔?国际上,伊斯兰组织谴责,欧盟邻国如法国、比利时早有类似禁令,也被批过。瑞士穆斯林协会早几年就抗议,说这加剧隔离感,让女性更不愿出门。 这禁令真能提升安全吗?支持者列数据:欧洲恐怖案中,蒙面帮手难追踪,瑞士边境移民多,识别脸庞确实关键。像2015年巴黎恐袭后,法国就加强了面部检查。但反对数据也硬:瑞士犯罪率低,蒙面相关案子几乎零。研究显示,戴尼卡布的女性多是保守派,她们觉得这禁令等于赶人走。实际影响上,罚单不多,9月又有一起,同样100瑞郎起步。政府数据到10月,全国罚了不到10起,大多警告了事。经济上,罚款进国库,没啥波澜。可社会层面呢?这事儿暴露瑞士移民融合的痛点:穆斯林占人口5%,多是土耳其或巴尔干裔,第二代已融,但宗教习俗总成摩擦点。公投那年,投票率高,显示大家在意文化边界。 这不光是瑞士的事儿。欧洲多国跟风:奥地利2017年禁,丹麦2018年,荷兰2021年。为什么?右翼崛起,移民潮后,民粹借安全牌打宗教牌。瑞士独特在公投机制,它让普通人直接决定,而不是政客拍脑袋。但这也放大分歧:51.2%通过,意味着近一半人不愿。延迟到2025年实施,其实是议会缓冲,给社会适应时间。想想,要是早几年疫情高峰推行,估计争议更大。现在呢?街头风平浪静,但长远看,这禁令可能推高穆斯林社区的疏离感。女性选择:要么在家待着,要么改穿头巾。研究估算,瑞士戴全脸纱的女性本就少,禁令后更少出门,影响就业或社交。
瑞士这两年一直在说的“罩袍禁令”,终于落地了。这事是2021年公投过的,当时51
文史啊旺
2025-10-04 22:46:05
0
阅读:1230
胡春凯
宗教场所里信你的教,不能凌驾国家法律之上。
时鸣春涧
最能狡辩的宗教
lee
这个面罩真是……
奇子创意工场
对付这些神棍,还是以色列有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