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这个国家真的太奇葩了。每当经济亮起红灯,政府闹到关门,就希望中国出手相助。但转过头又把中国视为头号对手,想方设法要把我们搞垮。 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很矛盾,缺钱了,就切换成“求助模式”,希望中国帮忙。缓过来了,就立刻切换成“打压模式”,想尽办法遏制中国。 这种反复无常,在过去二十年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2008年金融危机就是个很好的例子。那场危机从美国爆发,拖累了全世界。华尔街一片混乱,美国经济眼看就要崩盘。 当时的财长保尔森频繁跑到中国,姿态放得很低,核心目的就一个:求中国多买美国国债,帮忙稳住市场。中国当时确实出手了,大量增持美债,为稳定全球金融秩序注入了关键的资金。 可美国经济刚一站稳,对中国的政策马上就变了。奥巴马政府很快推出了“亚太再平衡”战略,把军事力量往中国周边调动,南海问题跟着迅速升温。 没过几年,特朗普政府更是直接发动了贸易战,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还动用国家力量打压华为这样的科技公司。 拜登时期,他们还派国务卿布林肯来中国说要稳定关系,人刚回到美国,就立刻加重了对中国企业的制裁。 他们一面需要中国继续持有几千亿美元的美债来支撑财政,另一面又通过《芯片法案》拉拢盟友,试图在高科技领域彻底封锁中国。 这种矛盾已经渗透到美国政治的各个角落。国会的一些议员,头一天还在投票支持遏制中国的法案,第二天就回到自己选区抱怨中国买家不买他们州的农产品了。 美国政府内部也经常步调不一,商务部门喊着要对华“去风险”,农业部门却反复强调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搞得好像他们在为两个不同的国家工作。 说到底,美国的核心问题出在自己身上。联邦政府长年累月的预算争议和财政失衡,是内部治理出了问题。但它总想把解决问题的成本转嫁给别人,尤其是中国。 它希望中国能永远为它的财政赤字买单,同时又不能在技术和经济上超过它。这种逻辑,既要别人不停输血,又要掐住别人的脖子,根本行不通。 但时代不同了。中国不再是那个只能被动应对的国家。买不买美国国债,是一种市场投资行为,不是什么政治义务。 中美之间的贸易,是市场规律决定的互利合作,不存在谁单方面赏赐谁。贸易战打起来,美国的大豆烂在仓库里,他们才发现,巴西这些国家很快就填补了市场空缺。 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在全球领先,世界也看到了,全球供应链的中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这几年,全世界都在反思对美元的过度依赖,各国调整外汇储备是必然的。中国根据市场变化适当减持一些美债,是再正常不过的资产管理。 就是这样微小的变动,也足以让美国的财政部长和美联储主席紧张,急忙出来安抚市场。这恰恰说明,美国经济对外部资金,尤其是中国持有的美债,依赖有多深。 依赖本该换来尊重。美国现在的问题是,把这种依赖当成了理所当然的权力,而不是需要小心维护的合作关系。 这种心态,在历史上也能找到影子。当年日美贸易摩擦,美国就用类似的手段逼日本签订《广场协议》,导致日元大幅升值,最终让日本经济停滞了三十年。 现在,美国想在中国身上重复这个故事,但它面对的对手,无论从体量、韧性还是自主性来看,都远不是当年的日本。 美国似乎陷入了一种困境:它承受不了和中国“脱钩”的经济代价,心理上又无法接受和中国平等相处。 这种纠结的心态,让它的对华政策充满了短期的投机和长期的焦虑,什么都想要,结果左右为难。
美国华盛顿智库全球安全研究所联席所长鲁夫特说,“美国不是在告诉中国,如果你怎么怎
【3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