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以色列和哈马斯同时宣布,这次谈判是在埃及搞的,地方还是老地方,人也都是老熟人。10月5号,以色列那边来人,哈马斯也派了代表,埃及在中间当和事佬,美国也派了个特使赶来凑热闹。 从参会人员到筹备细节,处处透着 “这次不一样”,可仔细琢磨就会发现,全是 “表面功夫”。结果谈判前 12 小时,加沙城图法居民区的爆炸声,直接戳破了这层假象。以色列空军的 F-16 战机对着一片民宅轰炸,三栋三层小楼瞬间塌成废墟。 更耐人寻味的是,以军发言人仅用 20 分钟就发声明,说打击目标是 “哈马斯火箭弹发射点”,却拿不出半点能证明该区域有军事设施的证据;哈马斯在谈判现场听说消息,代表团团长马沙尔当场拍了桌子,可从头到尾没提过要中断会谈。 这种 “边炸边谈” 的怪状,正好暴露了第一重暗局:双方都想要 “谈判” 的名头,却没准备好 “让步” 的实际行动。 对以色列来说,现在早没了 “消灭哈马斯” 的硬气,核心诉求变成 “止损保局”。自 2023 年 10 月冲突升级,以军在加沙打了快一年,国防开支同比激增 47%,征兵年龄从 21 岁下调到 18 岁,连 50 岁的预备役军人都被拉回战场。 让以方头疼的是,财政部刚公布的数据显示,加沙战事已经让以色列 GDP 增速掉了 1.2 个百分点,旅游、农业这些支柱产业全被砸了饭碗,原本计划引进的跨国企业也纷纷暂停投资。 内塔尼亚胡政府被国内抗议逼得没辙,急需用 “会谈” 向外界证明 “政府在推动和平”,实则是为军队争取调整部署的时间。所以即便谈判前要炸加沙,以方也故意控制了打击规模,没像去年那样直接轰炸哈马斯的核心据点 — 他们要的是 “施压”,不是 “翻脸”。 哈马斯的算盘更实在,就是 “借谈要粮”,顺便稳住自己在加沙的统治根基。现在加沙有超过 200 万人面临粮食短缺,90% 的居民喝不上干净水,医院的药品储备只够撑 10 天。 哈马斯这次会谈最先提的条件,就是 “开放拉法口岸,允许国际援助物资无障碍进入”,甚至主动提出 “释放 10 名非军事人员人质”,只为换以色列放宽对加沙南部的封锁。 可到了 “武装人员撤离” 这个关键问题,哈马斯始终咬死 “不会解散军事分支”。毕竟对哈马斯而言,武装力量是它跟以色列谈判的唯一筹码,也是维持加沙民众对其信任的根本。 美国和埃及的角色,说到底全是 “各取所需”。美国特使威特科夫带来的 “撤军线方案”,表面上要求以色列从加沙北部撤出部分军队,实则是想把加沙划分为 “以控安全区” 和 “哈马斯管辖区”— 既不让以色列陷在战争泥潭里拔不出腿,又能通过控制援助物资流向,攥住巴以双方的把柄。 对特朗普来说,要是能在大选前推动巴以达成 “阶段性停火”,无疑是重要的外交政绩,这也是他让前女婿库什纳暗中参与协调的核心原因。 埃及则更看重 “自家安稳”,加沙冲突已经让 50 多万巴勒斯坦难民涌进埃及西奈半岛,社会治安和经济发展全被拖垮。 这次主动牵头会谈,一方面是想靠 “斡旋成功” 在阿拉伯世界抬高地位,另一方面也想拉着国际社会,让以色列多承担些难民安置成本,别让自己成了 “冤大头”。 如今,图法居民区的废墟还没清理干净,谈判桌前的双方就已经在讨论 “下一轮人道主义停火” 的细节。这种 “一边打人一边握手” 的局面,早说明当前的巴以局势不是 “简单的军事对抗”,而是裹着经济、民生、地区权力格局的复杂疙瘩。 开罗会谈或许能换来 “短暂停火”,却解不了加沙的长久苦难。当谈判变成 “各方捞好处的工具”,而非 “解决问题的途径” 时,所谓的 “和平曙光”,不过是又一场 “自欺欺人的戏”。 这场持续了数十年的冲突,绝不会因为一次开罗会谈就画上句号。
没有哈马斯的加沙,民众才能安居乐业!2007年,哈马斯把法塔赫驱逐到约旦河
【17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