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摩洛哥国王乘坐专机紧急回国,不料被6架美制F-5战斗机猛攻,专机被打成了马蜂窝,8人当场身亡,眼看着从高空坠落,对方仍不放心,一架F-5不顾一切地撞向了国王专机。 1972年8月16日,摩洛哥的波音727专机在地中海上空经历了一场令人震惊的空中追杀。 原本,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应该在这场政变中被暗杀,但由于一连串致命的错误和失误,这场空袭不仅没能成功,反而成为了荒诞的笑话,最终反而帮助国王巩固了自己的权力。 事件的主谋是时任国防大臣的乌夫基尔将军,他对自己计划的执行充满了自信,认为通过出动六架美制F-5战斗机便可以轻松摧毁国王的专机,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 乌夫基尔的计划看似简洁,却存在致命的漏洞——他错估了武器的威力,决定给战机装载的不是战斗弹,而是教练弹,这种弹药威力远远不足以一击致命。 结果,尽管国王的专机遭到猛烈的炮火,机身被打得像蜂窝一样,两台引擎也相继报废,但令人意外的是,这架飞机竟然并没有立刻解体。 即使如此,飞机依然勉强保持着飞行能力,国王和机组成员侥幸逃过一劫。 更糟糕的是,攻击中的另一个关键错误出现在飞行员的协调上。 乌夫基尔将军的计划中,六名飞行员被分配执行任务,但其中只有三人明确知道自己肩负的是刺杀任务,其他三人则以为自己参与的是一场普通的护航演练。 这种缺乏协调和信息不对称直接导致了攻击的混乱。飞行员们的操作完全不一致,完全没有形成合力。 一个飞行员因为打不下来目标而急于行动,试图用战机撞击专机,但由于技术不成熟,这一尝试最终失败。另一个飞行员则试图在专机上方洒油并点燃,但由于操作不当,这个计划也未能成功。 这些失误不仅令攻击变得混乱不堪,还让国王哈桑二世在这场政治暴风中的位置反而变得更加稳固。 最终,专机成功地返回了摩洛哥,而那些参与政变的军事人员和指挥官则被当局抓捕并惩处。 国王哈桑二世的权力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反而成了这场政变的最大受益者。 哈桑二世可不是个普通的君主,他的生平充满了波澜壮阔的历史转折。 1929年出生的他,继承王位后,一步步将摩洛哥从殖民主义的阴影中带了出来。 1961年,他继承了王位,迅速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并建立了一个高度集中的君主制体制。 1970年他推出的新宪法,将权力几乎全部集中在自己手中,几乎剥夺了议会和反对派的任何发声空间。 经济上,虽然依靠农业和丰富的磷酸盐资源撑起了国家的支柱,但摩洛哥的贫富差距依然严重,特别是城市里的失业率居高不下,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政治上,他采取了铁腕手段,派出秘密警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严密监控,对任何反对声音都毫不容忍。 任何一丝不满的气息,只要稍微冒头,就会被迅速扑灭。军队内部也充斥着权力斗争,军官的升迁全凭忠诚度而非能力,这也为日后政变埋下了隐患。 乌夫基尔原本是哈桑二世的铁杆支持者。 他在1971年斯基拉特政变失败后被提拔为国防部长,成为了摩洛哥政府的关键人物。 凭借出色的军事背景和坚定的立场,乌夫基尔很快成为了哈桑二世的得力助手,但随着权力的积累,他逐渐产生了不满。拥有权力的滋味让他开始不再满足于当国王的副手,他渴望更多,甚至开始有了自己取而代之的野心。 为了达到目的,乌夫基尔暗中招募支持者,建立自己的势力,密谋策划了一场针对国王的政变。这场空中袭击事件,实际上是他精心策划的“大戏”。 哈桑二世的反应之迅速,堪称令人震惊。当政变爆发后,他没有选择回到王宫,而是悄悄前往了一个秘密安全地点,利用这段时间调集忠于自己的地面部队。一场精心策划的政变,结果却因一个突如其来的断讯而瞬间失败。政变分子联系不到上级指挥,通信中断,意味着他们失去了协调能力,整个计划宣告失败。哈桑二世毫不犹豫地指挥部队包围了政变的核心——肯尼特拉空军基地。政变的炮火刚刚熄火,乌夫基尔的阴谋便迅速土崩瓦解。 政变失败后,乌夫基尔被迫被召入王宫,官方通报称其“自杀”。但现场勘查结果令人不敢信服——一个身中七枪的“自杀”现场,显然无法让人接受这一说法。 这样的死亡方式,更像是一次不加掩饰的暗杀。政变的结局,不仅没有打击哈桑二世的统治,反而成为了他加固权力的绝佳契机。 哈桑二世借此机会,迅速清洗了军队的高层领导,彻底摧毁了乌夫基尔的势力。 几百名涉嫌参与的军官被一一逮捕,十一名飞行员被枪决,乌夫基尔的家族更是被流放至外地长达二十多年。 这场政变的失败,反而使哈桑二世的政权变得更加稳固,没人再敢挑战他。这一次,他彻底巩固了自己对军队的掌控,建立起庞大的秘密警察网络,将整个摩洛哥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牢牢掌控在手中。直到1999年他因病去世,这一切都未曾改变。 尽管政变最终失败,但它无意中为哈桑二世铸就了一个无法撼动的绝对权威。
1972年,摩洛哥国王乘坐专机紧急回国,不料被6架美制F-5战斗机猛攻,专机被打
文史小将
2025-10-05 20:30:52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