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时,麦克阿瑟准备将26枚原子弹扔向中国,杜鲁门却不同意,就在外界哗然不已之时,毛主席一语道破其中原由。[送心] 1950年11月3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白宫记者会上的一句话震惊了全世界。当记者问及是否考虑在朝鲜使用原子弹时,他回答,“我们正在积极考虑这个选项。”《纽约时报》次日头版报道了这一表态,英国首相艾德礼随即紧急飞赴华盛顿。 这不是一句空话,就在两周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发起第二次战役,歼灭美军及“联合国军”3。6万人,将战线推回到三八线附近。美国在朝鲜战场遭遇了二战结束后最严重的军事挫败。 “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向华盛顿提交了一份作战计划,这份计划列出了26个攻击目标,要求使用20至30颗原子弹轰炸中国东北的工业基地和军队集结地。他甚至提出在中朝边境投放放射性物质,制造一条“死亡地带”。 但这个计划最终没有实施,英国国家档案馆保存的1950年12月英美会议纪要显示了真实原因,苏联在1949年8月已成功试爆原子弹,欧洲盟友担心核战争会招致苏联对西欧的报复。更现实的问题是,志愿军已经在山区构筑了大量坑道工事,美军模拟演习发现核打击效果有限。 1951年4月,杜鲁门解除了麦克阿瑟的职务。直接导火索是麦克阿瑟公开要求扩大战争规模,但背后是白宫对核战争风险的忌惮。五角大楼的评估报告认为,在朝鲜使用原子弹可能引发苏联介入,美国并没有做好全面核战争的准备。 1953年艾森豪威尔上任后,核武器的话题再次浮现。他在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表示可以在开城地区“试验一下原子弹的效力”,但这次讨论很快被搁置。此时战场形势已经稳定,停战谈判进入最后阶段,使用核武器的政治成本远大于军事收益。 志愿军在战场上的应对策略值得关注,到1952年志愿军共修建坑道1250公里,平均每个连队拥有坑道500米。这些深入山体的工事能够抵御常规轰炸,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核打击的威慑力。 夜战和近战成为志愿军的主要战术,美军的空中优势和火力优势在夜间和近距离作战中被大幅削弱。第五次战役中,志愿军在夜间穿插迂回,打乱了美军的防御体系。这种战术选择既出于装备劣势的现实,也是对核威胁的一种应对,分散部署和高机动性降低了大规模杀伤武器的效果。 中国国内展开了规模空前的战争动员,1951年全国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各界捐款总额可购买3700架战斗机。东北地区数十万民工修建铁路和公路,保障了前线的物资供应。这些具体数据说明,志愿军的战斗力不仅来自前线将士,更依托于整个国家的工业和组织能力。 关于毛泽东“原子弹是纸老虎”的论断,需要理清时间背景。这句话出自1957年莫斯科共产党会议,而非朝鲜战争期间。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署。战争中的核阴云暂时散去,但美国对华核威慑并未结束。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这个时间距离朝鲜战争结束已经过去11年。 核威慑的本质是心理博弈,杜鲁门的公开表态既是施压,也是试探。当他发现这种威胁无法迫使中国退让,反而引发国际社会的普遍担忧时,核选项的政治成本就超过了军事价值。 从1950年的核威胁到1964年的核试验,这14年间中国经历了从被核讹诈到拥有核能力的转变。这段历史说明,面对强权政治,唯有自身实力的增长才能根本改变博弈格局。朝鲜战争为新中国赢得了发展空间,但真正的安全保障来自持续的国防现代化和经济建设。 网友热评: “强大的意志和正确的战略,有时候比武器本身更重要。” “看来美国也得看盟友的脸色行事,不是想干啥就能干啥。” 回顾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您认为在当时那种极端压力下,除了军事对抗,外交层面还可以采取哪些更灵活的策略来化解危机?如果你是当时的决策者,会如何平衡“打”与“谈”的关系?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高见!
朝鲜战争时,麦克阿瑟准备将26枚原子弹扔向中国,杜鲁门却不同意,就在外界哗然不已
小史善始善终
2025-10-06 11:49:1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