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白人普遍被认为更高大强壮,但为什么在冷兵器时代他们打不过黄种人呢? 不少人觉得欧洲白人天生高大强壮,冷兵器时代没理由打不过黄种人,可这压根是把近现代的印象套到了古代。 先戳破一个误区:中世纪欧洲男性平均身高也就 1.65 米左右,跟同时期中国秦汉士兵、蒙古牧民比没啥优势,甚至还有考古发现,北宋男性遗骸平均身高比同期西欧还高两厘米。近现代欧洲人身高猛蹿,纯粹是工业革命后粮食充足、肉蛋奶管够才养起来的,冷兵器时代的他们,压根没这份 “身材红利”。 真正决定胜负的,得看武器、战术这些硬本事。就说大家津津乐道的欧洲长弓,丘吉尔都夸它 “250 码内威力无敌”,可跟黄种人的复合弓比起来就是弟弟。 英国长弓是单块紫衫木做的,拉满得练好几年,而中国早在商朝就玩起了复合弓,蒙古人用的羊角复合弓更是狠活 —— 弓体用木、角骨、动物肌腱拼合,拉弓要 166 磅拉力,射程能到 300 码,还能换不同箭头:尖箭头远射穿甲,宽箭头近战破甲,骑马时单手就能操作。 当年蒙古西征打欧洲联军,轻骑兵骑着马边跑边射,箭雨跟下雨似的,欧洲长弓手刚拉开弓,人家早跑出射程了,重骑兵的板甲看着厚实,照样被射穿缝隙,根本顶不住。 更别提中原的弩箭了,秦弩能精准射到 150 米外,扳机设计跟现代枪械似的,普通农民练几天就能上战场,欧洲十字弓射速还不到它一半,怎么比? 战术上的差距更是天差地别。欧洲中世纪打仗跟 “约架” 似的,重骑兵排着队冲锋,步兵结成方阵硬抗,笨重得像移动的靶子。 可黄种人早就玩起了 “灵活战术”,匈奴人当年打罗马,就是靠着 “敌进我退,敌疲我打” 的套路,把欧洲军团拖得晕头转向。 蒙古西征的迦勒迦河之战更经典,面对俄罗斯和钦察人的联军,蒙古骑兵先派轻骑假装败退,把敌人引诱到河边的洼地,然后两翼重骑兵突然包抄,后面的弓箭手对着挤成一团的敌军疯狂输出,不到一天就灭了对方三万多人。 欧洲人到死都没明白,打仗不是比谁的盔甲厚、马够壮,而是看谁能牵着对方的鼻子走。 后勤这块更是欧洲人的死穴。中世纪欧洲是封建割据,领主们各自为战,打仗的粮草全靠临时征集,走一路抢一路,补给线长得像面条,一被切断就立马崩盘。 可黄种人早就有了成熟的后勤体系:中原王朝修了遍布全国的驿站,粮食、草料靠官府统一调配,就算打远征也能保证供应; 蒙古人更绝,他们的骑兵一人带三匹战马,马奶、干肉就是移动的粮草,打到哪吃到哪,根本不用依赖固定补给点。当年蒙古军队能横穿欧亚大陆,靠的就是这套 “无后勤作战” 的本事,欧洲军队别说跨大陆了,出自己的领地几百里就得发愁吃的,怎么跟人耗? 最关键的还是国家凝聚力。冷兵器时代的欧洲,神圣罗马帝国看着大,其实是几百个小邦国凑起来的拼盘,领主们各怀鬼胎,今天跟你结盟,明天就能背后捅刀。 当年匈奴人打欧洲,东欧的部落宁愿投降匈奴,也不愿帮西欧的盟友;蒙古西征时,俄罗斯各公国还在互相攻伐,等蒙古人兵临城下才想起联手,早就晚了。 可黄种人这边,要么是像秦汉、隋唐那样的中央集权王朝,皇帝一声令下,全国的人力物力都能调动起来;要么是像蒙古那样的部落联盟,可汗有着绝对权威,所有部落拧成一股绳。打仗拼的是合力,欧洲人散得像沙子,黄种人聚得像拳头,输赢早就定了。 所以说,冷兵器时代的胜负从来不是比谁的胳膊粗、个子高。欧洲人输就输在武器技术落后、战术僵化、后勤拉胯,还没个统一的指挥,就算个别士兵长得壮,也架不住整体实力的差距。 近现代他们靠着工业革命补了营养、强了国力,但这可不代表古代就能靠着 “高大” 占便宜。毕竟打仗这事儿,从来都是 “带脑子” 的打败 “蛮干” 的,跟身材真没多大关系。
欧洲白人普遍被认为更高大强壮,但为什么在冷兵器时代他们打不过黄种人呢? 不少人
探修説
2025-10-06 13:32:0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