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反复升级轰六轰炸机群?因为说白了,压根就是歪打正着,本来是技术不够,结果变成了抄近道超车。 要说中国空军里最“长寿”的战机,轰六绝对排得上号,这架源自苏联图-16的“爷爷辈”飞机,愣是被改得连亲妈都快认不出来,为啥非要跟它死磕? 有人说这是技术不够逼出来的,可没想到反倒走出了条超车的近道,这话还真没说错。 一开始盯着轰六改,确实是没办法的办法,上世纪引进图-16原型机后,咱们想搞全新战略轰炸机,可航空工业底子太薄。 就说早期的涡喷-8发动机,比原型机推力小了三千多千克,第一次翻修寿命才300小时,折腾了22年才延长到800小时。 那时候别说隐身技术,就连靠谱的航电系统都得一点点攒,全新机型研发周期太长,远水解不了近渴,只能先在现有平台上抠潜力。 可改着改着,事情慢慢偏离了“凑合用”的初衷,最关键的转折点是轰六K的出现,换了D-30涡扇发动机后,推力增了三成,油耗降了两成,航程一下从1800公里拉到5500公里,配合空中加油还能更远。 更绝的是武器系统的升级,从早期挂铁炸弹,到现在能扛6枚长剑-20巡航导弹,射程超1500公里,压根不用飞到敌方防空网里冒险,在安全空域就能“点穴”打击。 说白了,咱们把轰六从“轰炸飞机”改成了“导弹卡车”,用武器的优势补了平台的短板。 这种改法还藏着成本账,外媒算过改一架轰六K只要1.2亿美元,而美国新的B-21单架成本超6亿美元。 咱们现在有两百多架轰六,这么大的规模靠新机型根本养不起。 而且每次升级都是技术练兵,从机械仪表到玻璃化座舱,从普通炸弹到反舰弹道导弹,数百项子系统迭代攒下的经验,全成了航空工业的家底。 2016年轰六K绕飞台湾时,电子战系统能压制二代战机,这就是磨出来的本事。 现在再看这哪是技术不够的妥协?分明是务实的巧劲。 轰六N能挂空射弹道导弹打航母,轰六G能挂鹰击-12超音速导弹,靠着“防区外打击”的路子,在西太平洋硬是打出了威慑力。 等将来轰-20服役,高端突防任务交给新机型,大量常规打击还能靠轰六扛着,高低搭配反倒更高效。 战场上从来没有过时的装备,只有不会用的战术,轰六这波“魔改”,看似是无奈之举,实则是用最小代价快速补齐了战略短板,这不就是最聪明的超车方式吗? 当然,以上都是个人观点,对此您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为何中国反复升级轰六轰炸机群?因为说白了,压根就是歪打正着,本来是技术不够,结果
星星有话讲
2025-10-06 14:00:3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