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这几个欧洲小国,如今齐刷刷都开始和乌克兰唱反调了。   先

天天纪闻 2025-10-07 09:47:13

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这几个欧洲小国,如今齐刷刷都开始和乌克兰唱反调了。   先看最彻底的捷克转向。2025年10月的议会选举成了转折点,商人出身的巴比什带着“捷克人优先”的口号胜选,他的竞选海报直接戳中民众痛点:“医院缺床位、教师工资低于欧盟平均,为什么要花13亿欧元给外国打仗?”   这话并非空穴来风,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捷克通胀率高达9.8%,食品价格同比涨了18%,老百姓连面包都快买不起了,谁还在乎乌克兰的炮弹够不够?   要知道,此前捷克可是仅次于波兰的第二大对乌军援国,光炮弹就送了150万发,占乌军前线火力的30%。   但巴比什一上台就宣布终止“百万炮弹计划”,哪怕总统帕维尔骂他“叛国”也没用——宪法规定行政权在总理手里,议会三分之二多数就能推翻总统否决。   更关键的是,他要联合极右翼政党组阁,那些人比他更反对援乌。不过巴比什也不敢把事做绝,毕竟捷克70%能源靠进口,还得靠欧盟每年40亿欧元的结构性基金过活,所以胜选后又软化说“减少而非完全终止援助”,这种既要又要的心态,恰恰暴露了中东欧国家的两难。   斯洛伐克的做法更直接,干脆化身“讨债人”。菲佐政府上台后不仅停了军援,还要求乌克兰偿还35亿欧元援助款,甚至放话要用国有资产抵押。   这可不是一时冲动,2024年议会选举时,援乌就是核心争议点,菲佐能赢,靠的就是“结束战争比支持乌克兰胜利更重要”的主张。斯洛伐克经济比捷克还差,能源也高度依赖俄罗斯,老百姓早就对无休止的援助怨声载道。   这种“务实”其实是无奈——西欧国家能靠高福利扛住通胀,中东欧小国本就家底薄,跟着制裁俄罗斯导致能源价格飞涨,自己先被拖垮了。   他们不像德国法国,能从对乌援助中获得地缘政治收益,反而要承担难民安置、能源短缺的直接成本,自然会先顾自己。   至于匈牙利的欧尔班,早就把“刺头”当成本职工作了。表面上看是因为乌克兰境内7.5万匈牙利族人的权益问题,2017年乌克兰搞语言法案限制母语使用,欧尔班就跟乌克兰死磕,甚至一票否决欧盟500亿欧元对乌援助计划。   后来乌克兰服软,2024年恢复了匈语教学,贝雷霍夫小镇的学生都能用匈语上生物课了,但欧尔班还是不买账。   真正的原因藏在能源账本里——匈牙利40%的天然气、80%的石油来自俄罗斯,要是跟俄罗斯撕破脸,国内经济就得崩盘。   欧尔班心里门清,价值观不能当饭吃,所以不管欧盟怎么施压,他都坚持“自主决定对乌政策”,甚至跟巴比什、菲佐搞起了“中欧铁三角”,准备在欧盟内部抱团牵制对乌政策。   这三国转向的背后,更关键的信号是美国在“抛弃”乌克兰。乌军总司令瑟尔斯基都承认,顿涅茨克方向正遭遇俄军2022年以来最强进攻,而捷克一断供炮弹,前线火力直接减了30%。   泽连斯基急着找美国救场,但美国国会迟迟不批新的援助法案,之前承诺的“乌克兰安全援助倡议”也拖了又拖。要知道,美国是乌克兰最大的金主,一旦美国撤了,欧洲这些小国根本撑不起场面。   凤凰卫视的调查很能说明问题:中东欧超过60%民众认为“本国经济比援乌重要”,而德法这一比例还不到30%,东西欧的分裂越来越明显。欧盟决策机制也成了摆设,中东欧国家觉得援助分配不公,制裁俄罗斯又让自己买单,凭什么?   泽连斯基之前总以为西方盟友会无限支持,还在期盼鲜花和掌声,现在看来不过是一厢情愿。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的转向不是偶然,而是整个西方援乌联盟松动的缩影。   当价值观遇上民生困境和现实利益,前者很快就会被抛到一边。美国都开始为撤退做准备了,这些中东欧小国自然不会傻傻地当“冤大头”。说到底,国与国之间从来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乌克兰要是看不清这一点,迟早要为自己的天真付出代价。

0 阅读:73

猜你喜欢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