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一生中两次辍学,初中数学考30分,高中没念完就另谋出路,而父亲钱学森却不闻不问随他去,但2023年6月3日钱永刚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依旧说:“我父亲是一个非常合格的父亲。” 主要信源:(中国新闻网——钱学森之子钱永刚:“父亲教会我人生要懂得‘舍’”) 2023年6月3日,钱永刚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谈及自己与父亲钱学森的相处细节。 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回忆起童年时光,语气中充满温情。 他特别提到自己初中时数学竞赛仅得30分的经历,以及后来两次辍学的选择。 但最终仍然肯定地表示:"我父亲是一个非常合格的父亲。" 钱永刚的成长经历与一般人所期待的科学世家子弟有所不同。 1948年,他出生于美国加州,当时父亲钱学森已是享誉国际的火箭专家。 1955年,7岁的钱永刚随父母回到新中国,面临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适应问题。 初到北京时,他完全不会说中文,在学习和生活上都遇到了很大困难。 在学业上,钱永刚并非一帆风顺。 初中阶段,他参加数学竞赛时仅获得30分。 面对这个成绩,年幼的钱永刚内心充满忐忑,担心会给身为著名科学家的父亲"丢脸"。 但是令他意外的是,钱学森得知后并没有责备他。 而是平静地说:"考题只能测试你掌握的知识,但人生考验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次失利,反而让你明白学无止境。" 钱学森独特的教育理念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他经常在炎热的夏日里,一边擦汗一边专注地阅读科技书籍,用实际行动向孩子展示求知的态度。 有一次,钱永刚偶然发现父亲正伏案研读专业著作,额头上汗水涔涔,这个场景深深触动了他。 钱学森还善于循循善诱,他会特意将《知识就是力量》等科普杂志放在儿子书桌上。 当钱永刚被其中关于火箭的文章吸引时,父亲便会看似随意地提起:"数学就是解开这些谜题的钥匙。" 高中时期,钱永刚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辍学参军。 这个选择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显得颇为特立独行。 更令人意外的是,作为著名科学家的钱学森并没有强行干预儿子的决定,而是表示:"想清楚就去做。" 在十年的军旅生涯中,钱永刚从普通士兵成长为技术骨干,始终没有借助父亲的名声谋取任何特殊待遇。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此时已在工厂工作八年的钱永刚做出了人生中又一个重要抉择:辞职备考。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这个决定太过冒险,但钱学森依然支持儿子:"人生要有归零的勇气。" 第二年,30岁的钱永刚成功考入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 钱永刚在采访中透露,父亲的教育理念更注重培养子女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单纯追求学业成绩。 在钱学森看来,教育的真谛不是纠正错误,而是点燃兴趣。 他从不要求孩子必须取得高分,而是更关注孩子是否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 这种启发式的教育方式,让钱永刚逐渐摆脱"虎父无犬子"的心理压力,学会在挫折中成长。 如今,钱永刚已成为在计算机领域有所建树的专家,并在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担任教职。 他守护着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为代表的父亲的精神遗产,继续传承着钱学森的科教理念。 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他特别感激父亲给予的自主空间。 在钱永刚看来,父亲的成功不仅体现在科研成就上,更体现在对子女教育的智慧上。 钱学森作为父亲,用宽容和理解支持儿子走过了人生中的各个阶段。 他懂得因材施教,明白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发展路径。 在当今社会过度强调学业成绩的背景下,钱学森这种尊重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显得尤为珍贵。 钱永刚的故事反映出一个深刻的教育哲理。 真正的教育不是塑造另一个自己,而是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发现高中同学当网黄了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