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58岁黄逸梵在英国病重,死前想见女儿张爱玲最后一面,岂料,张爱玲却说

景铄看科技 2025-10-09 12:06:53

1957年,58岁黄逸梵在英国病重,死前想见女儿张爱玲最后一面,岂料,张爱玲却说买不起机票,然后寄给母亲100美元。   黄逸梵出身名门,父亲黄翼升是清末驻日公使,母亲是晚清名臣李鸿章的外孙女。黄逸梵从小接受的是西式教育,不说循规蹈矩,却有一种当时少见的女性独立意识。   她会英文,爱绘画,还在上海女子美术学校任教。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是清朝翰林,家学渊源,文化底子深厚,但思想保守,脾气极大。   两人结合,一开始是门当户对,后来却因理念不合、性格不合、生活方式完全不同,走上分道扬镳。   黄逸梵在张爱玲幼年时期就选择离家出走,远赴欧洲留学,学习绘画。她不是完全抛下女儿不管的人,但的确是个更重视自我价值的母亲。   张爱玲的童年在父亲的大家庭中度过,生活并不舒适,甚至可以说有些压抑。她曾被父亲关在房间里,染上肺病,几乎病死。后来她逃出家门,投靠母亲,这段经历在她的回忆录和小说中都有隐晦表述。   黄逸梵后来再婚,丈夫是英国人赖雅,两人定居英国。赖雅去世后,黄逸梵生活并不富裕,但她坚持独立生活,从不向子女伸手。   张爱玲在美国闯荡文坛,生活也不宽裕,尤其是在五十年代初期,出版机会非常有限,中文世界的影响力也难以转化为现实收入。   两人关系一直若即若离,保持联系却不亲密。到1957年,黄逸梵身体每况愈下,病重在床,曾希望见女儿最后一面。   她托人带话给张爱玲,希望她能来英国一趟。张爱玲回复说经济困难,买不起机票,并寄去了100美元。   张爱玲不是一个热情奔放的人,她从小经历的家庭破裂、感情挫折、战乱流亡,已经让她习惯了情感的克制和距离感。她擅长观察他人,却不擅长表达自己。   她和母亲的关系也从来不是温情脉脉的那种,而更像是两个性格强硬、追求自我的人,彼此敬重,却无法亲近。   张爱玲不是不知道母亲临终的愿望,但她依然选择不去,这种决绝背后,很可能是她对往昔家庭关系的复杂情绪积压太深,已经无法简单以“孝顺”来弥合。   她不是不讲亲情的人,她在小说里反复描写家庭关系,细致入微,讽刺也好,冷静也好,都是她对人性非常敏感的体现。   她只是无法用传统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尤其是面对一个曾离她而去、又多年未真正照顾过她的母亲。   张爱玲寄100美元给母亲,是无情还是无奈?黄逸梵希望女儿前去见面,是对母爱的执着,还是人生最后的体面?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我们能做的,是尽量还原事实,理解她们所处的时代,理解她们的选择。母女之间的情感从来不是清清楚楚的账目,它更像一场没有结局的拉锯战,复杂、纠结,也真实。

0 阅读:32

猜你喜欢

景铄看科技

景铄看科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