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班长黄招强带着伤员们撤退,中途突然清点人数,他习惯

小史论过去 2025-10-09 13:13:42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班长黄招强带着伤员们撤退,中途突然清点人数,他习惯性的喊了句“口令”,没想到,正是他的这一句话,拯救了整个队伍。 黄招强1958年8月生在广东河源一个普通农村,家里穷,父母靠种地过日子。他从小就干农活,帮着挑水割稻,身体练得结实。村里那时候广播常放征兵消息,1975年他17岁,咬牙应征入伍。部队在广东山区,新兵训练苦,叠被子、队列操练、射击拉练,一样不落。他成绩拔尖,入伍两年就当上班长,管7个战士,日常带操、检查装备,事事亲力亲为。边境形势紧,部队战备加强,他组织夜哨巡逻,边走边教班里人怎么辨别地形。 1979年2月,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黄招强随41军121师361团4连上战场。部队火车颠簸到边境,卸装备清点弹药,他检查箱子,一件件过手。开拔时沿山路行军,脚下石子硌人,他调整背带稳住队伍。任务是攻809高地,他接地图查看,带班突击敌阵。战斗中他指挥变换阵地,避开火力,摧毁工事,近身消灭17名敌兵。左大腿两处中弹,他撕布绑紧,继续掩护队友。整个过程,他带伤坚持,展现出老兵本色。 撤退命令下来,黄招强负责护送20多名伤员回后方医院。队伍起步,他在前开路,右手握枪,左手扶战士。推进中途,左侧灌木枪响,子弹乱飞。他扑倒指挥隐蔽还击,士兵拖担架趴下,利用树根开火。一名担架兵中弹倒地,他爬前瞄准击倒两人,队友投手榴弹压制敌火。战斗结束,损失3人,伤员加重,他撕袖止血,调整队形继续走。几公里后,到林间空地,他举手停步,转身清点人数。 习惯性喊“报口令”,前排战士齐声“胜利”,尾部几人却迟疑,动作不对劲。其中一人眼神闪,双手抖,另一人后退半步。黄招强上前枪口对准,重复口令。那人慌乱拔匕首扑来,他侧身扣扳机击中胸口,对方倒地。其他两人暴露,拔刀冲担架,士兵射击击毙。丛林对面敌影反扑,他右膝中弹,鲜血涌出。他跪地撑身,指挥左侧压制,一组拉担架撤,一组趴地还击,手榴弹炸起烟尘。敌军溃散,队伍无新增伤亡。 这事一出,整个队伍捡回一条命。黄招强那声口令,不是巧合,而是部队训练养成的本能。战场上,混敌进来伪装伤员,意图里应外合,他一眼识破,避免了灭顶之灾。想想看,撤退本就危险,伤员多行动慢,再来这么一出,够呛能全身而退。他的警惕性,救的不止人命,还保住了部队士气。战后,这事传开,大家都服他这份细心。 黄招强忍痛把队伍送到医院,交接名单,医生裹紧膝伤。战后,他获中央军委一等功和战斗英雄称号。表彰会上,他站直领奖章,胸前红绸晃眼。部队通报事迹,战士传报纸看。伤愈归队,腿留疤,走路微跛,但他继续训练,示范射击,组织巡逻。边境驻守,他带班过河检查哨位,踩水浅滩,一丝不苟。 1980年代,他升职调团部任副指导员,翻档案写报告,演习时指挥分队前进。1990年代,调驻香港部队,管后勤协调,巡视仓库清点物资。任副参谋长,主持会议指地图部署,指导新兵叠被压边。日常琐碎,但他总把经验传下去。2007年10月,他因病在广东医院治疗,医生查房,家属守着。10月21日逝世,终年49岁。遗体告别,同志敬礼,鲜花环棺。 河源老家建纪念室,展军装奖章,玻璃柜亮堂。当地学校带学生参观,排队走过。他的事迹进军史教材,印册分部队。黄招强这辈子,从农村小子到英雄班长,再到高级军官,靠的就是那份实打实的责任心。战场上救队伍,退役后也影响后辈。说到底,军人这份职业,平凡中见伟大。

0 阅读:272

评论列表

原野

原野

2
2025-10-10 10:37

1980年代,他升职调团部任副指导员?升职调到团机关,当副指导员?团机关政治处有副指导员岗位编制吗?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