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辉说:“对于学习,不要给孩子讲大道理,你跟他说考个好高中好大学,以后找个好工作,他听不明白的,他看不懂父母为什么苦口婆心的。要劝他好好学习,他觉得打工比学习轻松很多,要用孩子的话说给孩子听,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这句话,道出了无数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最深的无力感。 我们总是苦口婆心地告诉孩子:“你要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将来才有出息。”可孩子听不懂,也不想听。在他们眼里,父母口中那个“美好的未来”太遥远、太模糊,而眼前的快乐和轻松才是真实的。他们看着父母每天辛苦上班,却依然要为生活奔波,心里不禁会想:既然长大后都要辛苦,那我现在努力学习又有什么意义?还不如玩得开心点。 更让人无奈的是,很多孩子甚至觉得:打工比读书轻松多了。不用早起,不用写作业,不用考试,不用面对老师的批评和父母的期望。他们看到身边一些没怎么读书的亲戚朋友,也能找到工作,赚到钱,过日子,就更加怀疑读书的意义。于是,他们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对未来也没有规划,只想着眼前能玩得痛快。 这就是当代家庭教育中最大的痛点之一:父母与孩子之间,对“努力”和“未来”的认知断层。 父母经历过生活的打磨,深知没有知识和学历的艰难,所以拼命想让孩子抓住学习的这条“捷径”。但孩子没有经历过社会的毒打,他们无法理解父母说的“以后就懂了”究竟意味着什么。他们只看得到眼前的苦——读书很累,考试很烦,父母唠叨很讨厌。于是,父母的苦心成了唠叨,劝学的良言成了压力,期待中的“为你好”变成了亲子之间的隔阂。 那怎么办? 董宇辉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路:不要讲大道理,要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去点燃他们对知识的向往,让他们看见不同选择背后的世界。 与其一遍遍地告诉孩子“你要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不如带他去看看那些好大学到底长什么样,有着怎样的氛围,孕育着什么样的人。告诉他,哈工大的校园里能发射火箭,北大的未名湖曾是皇家园林,厦大的图书馆造价四个亿,西工大能造卫星、有自己的机场。让知识不再抽象,而是变成具体的、有温度、有画面感的东西,激发孩子内心的好奇和向往。 如果孩子连这些都无法触动,那就带他去真正“触摸”生活,让他明白:读书,不是为了父母,而是为了自己能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 带他去凌晨四点的批发市场,看看那些在寒风中吆喝的菜农,问问他们有没有后悔当初没多读点书;带他去工地搬一天砖,去餐厅端一天盘子,让他体验什么是重复劳动的枯燥和疲惫;带他去高铁站和绿皮火车站,看看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状态,让他明白:今天你的每一分努力,都是在为明天的自己投票。 当然,有些孩子,软的方式可能不起作用。他们沉迷游戏,对父母的苦口婆心嗤之以鼻。这时候,适当的“硬”手段或许是必要的。但“打”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打碎他自我封闭的那层壳。打他之前,先想想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打完之后,记得抱抱他,告诉他:“我宁愿你现在恨我,也不愿你四十年后坐在工棚里恨自己。” 孩子,不是读书太苦,而是你还没看见不读书的代价;不是父母太烦,而是他们比你更害怕你将来过得辛苦。 努力真正的意义,不是为了超越别人,而是为了给自己更多的选择权。读书,是普通人改变命运最公平、也是最可行的路。 鸟欲高飞先展翅,人欲上进先读书。别等到未来某一天,站在生活的墙角无路可退时,才后悔当初没多读一点书。
董宇辉说:“对于学习,不要给孩子讲大道理,你跟他说考个好高中好大学,以后找个好工
老点的孢子
2025-10-09 19:13:2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