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多次提议打通瓦罕走廊,还想用铜矿资源当筹码。中国始终没接茬,现在看,是对的。 这两年阿富汗频频向中国示好,最积极的诉求就是想打通瓦罕走廊。 他们说可以配合修路,还抛出了一个大筹码,就是Mes Aynak铜矿。 这是阿富汗最大的铜矿,也是全球有数的大型矿床。 光是勘探数据就显示,储量能排进前五。 阿富汗给出的条件也不算轻。 矿权给你,通道你来修,外带安全保障。 乍一听,挺有吸引力。 但中国没答应。 从始至终,都没给出明确承诺。 工程师是派了,勘探也在做。 矿区建设有推进,但瓦罕走廊的事,一直不提。 阿富汗不理解。 觉得拿出资源换通道,换来的却是冷处理。 事实很清楚。 中国没动,是因为这个项目风险太高。 瓦罕走廊地势复杂,平均海拔超过四千米。 四季积雪,道路难修,地质不稳。 更麻烦的是安全问题。 那一带过去就被多个武装组织活动覆盖。 即便塔利班重新掌权,也没法做到全面控制。 一旦通道修起来,维护成本、人员安全、边境防控压力会骤增。 对阿富汗是机会,对中国就是包袱。 还有一个现实更敏感。 瓦罕直接连着新疆。 一旦对外开放,中国边境管理压力翻倍。 多一条缝,就多一道不确定因素。 这一点,国家绝不会拿来冒险。 铜矿虽大,通道虽诱人,不能以国家安全为代价。 这不是利益权衡,而是底线问题。 阿富汗当然希望中国参与得多些。 不仅是为了经济收益,也是为了国际承认。 他们知道世界主流对其政权态度暧昧。 能拉住中国,就能稳定一些局面。 所以才愿意把资源往前推。 想用实惠换一个政治通道。 这种操作在地缘政治里并不罕见。 拿资源绑架战略,行不通。 中国不是靠一时利益做判断的国家。 过去十年,“一带一路”项目都在讲共建共赢。 不是谁喊一声,钱就能砸下去。 得看环境、路线、可控性。 阿富汗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可控。 塔利班虽然对外嘴上讲合作,对内的治理还处在混乱阶段。 各地势力林立,交通、行政、安全体系都不成形。 矿权可以谈,合作可以商量。 但前提是能保证安全,能稳定推进。 而且,Mes Aynak项目已经签了十七年。 早在2007年,中方企业就拿下了合同。 到现在,实质性进展非常缓慢。 原因也是出在阿方。 环境评估不全,文物保护冲突,工地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中方投入了人力物力,没有得到相应配合。 现在又想在原有基础上加一个通道工程,这就是再绑一层。 如果通了路,将来谁来保? 如果矿出了问题,道路是不是白修? 这些都不是一句“资源换修路”能解决的。 还有一点很关键。 中方早就有更稳的替代路径。 从瓜达尔港往北,从中亚通道往西,从伊朗转口往西南。 阿富汗不通,并不影响中国整体战略。 走廊打不打通,不在于资源诱不诱人,而在于整体格局值不值得投。 再说回铜矿。 Mes Aynak这个矿确实大,开发难度也大。 矿石多是低品位,提炼成本高。 加上那块地方埋着大量佛教遗址,开采过程受限严重。 文保单位盯得死,动不动就停工保护。 这就导致项目从一开始就没法大动。 现在阿富汗换了政权,管事的人也变了。 塔利班上台后,确实在拉中国。 光靠政治表态不够。 没有配套机制,没有可控的制度环境,项目只能慢慢磨。 中方要做的是把该做的事稳扎稳打。 铜矿一点点推进,道路暂时不动。 可不能因为有人着急,就把风险全接过来。 阿富汗想发展没错。 想借力中国也没错。 合作是双向的。 你不能光出矿,不出制度、不出保障。 这就是中国迟迟不接“通道换资源”的根本。 国家利益不是一句话的交易。 别说是铜矿,就是黄金矿也得考虑现实。 安全不能靠感情,稳定不能靠承诺。 我们愿意合作,必须是在互利可控的前提下。 现在这条件没成熟,慢点反而是对的。 参考信息: 《中企在阿富汗启动大型铜矿开发项目》·新华网·2024年12月12日
印尼这回是真的怒了,说是买战斗机,结果花了2000多亿,最后拿到手的,全是难以下
【84评论】【1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