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48岁的耿保国不顾妻子反对,借遍亲朋好友又咬牙贷款几十万,终于凑够了

卡哇伊欧安塞 2025-10-09 23:22:28

1997年,48岁的耿保国不顾妻子反对,借遍亲朋好友又咬牙贷款几十万,终于凑够了120万买下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明清古宅,此后他又把后半辈子的时间,都放在了修缮复原这座老宅上面,如今20多年过去了,他和这座宅子近况如何? 这座古宅有400多年历史,原来姓冀,也叫冀家大院或“浑漆斋大院”。 地盘大,格局完整,三进院落,七十多间房,全是老砖老瓦老木头。 1990年代,平遥古城为了申遗,大批老宅被挂牌拍卖。 这套房子本该落入开发商手中。 耿保国当时做漆器,靠手艺吃饭。 他没搞地产,也没想搞民宿生意,脑子一根筋,就想把这房子修好,别让它烂在岁月里。 修这种房子,不像刷墙那么简单。 木梁糟了得换,瓦片碎了得配,雕花烂了得补,还得讲工艺、讲规矩、讲原样。 耿保国是漆器匠人,手艺讲究,不喜欢搞假的,也不喜欢乱改。 他说得很直,修旧如旧,不能毁了老祖宗的手工。 二十多年里,他把钱全砸进去了。 房子越修越深,问题也越修越多。 渗水、掉瓦、虫蛀、木柱裂,这些年修一头,另一头又出毛病。 有些材料得专门找老匠人做,有些木头要从河北、山西老林场拉来。 他不爱求人,但为修房子,到处求人。 有时候钱不够,就靠做漆器卖作品,接展览、搞定制,一点点补进去。 这事换别人早放弃了。 但他没退,说到底,这不是做买卖,是一场认死理。 别人买房是为了住,他买房是为了救。 别人图利润,他图完整。 这个大院子,谁来都说气派,真正留下来的,只有耿保国一家。 他们住在里头,修在里头,也活在里头。 有人来参观,说这房子可以搞成网红景点,收门票、开客栈、做演出。 他都婉拒了。 他不愿意让老宅变成消费品,开了几个展厅,展示自己的漆器作品,摆了一些古老家具、字画、砖雕,让人感受老宅的文化味道。 有人觉得他傻,辛苦半辈子没挣到什么钱,还搭上时间和精力。 但他觉得值,因为这房子没塌,还活着。 就这点,就比很多拆了的、塌了的、假装修复的强多了。 他也不是完全闭门,愿意接待愿意了解老宅文化的人。 有影视剧来拍过,也有研究者来访。 他有底线,不能乱拍乱改。 拒绝过几个剧组,因为他们想把院子改成战争背景,抹黑墙、拆门楼,他一口回绝。 他说,大院可以出名,不能毁名。 现在这大院成了平遥古城里最完整的私人古建筑。 估值已经远远超出当年的购入价,有人说早就值上亿。 他没动心,也没拿去抵押。 他说这房子不是他的,是历史的。 得守着,得管着。 有人觉得他倔,他认。 他说,如果不认,20多年早跑了。 这宅子虽然保存得好,但麻烦也不少。 木构房保养得勤,不然风雨一来就漏水。 古建还怕虫、怕火、怕潮湿。 一出问题就是大工程,得专人盯着。 耿保国年纪大了,精力没从前了,修一间屋子得歇好几天。 他有时也愁,怕以后没人管,怕修到一半没人接。 他想过找机构合作,也希望能有人愿意一起做保护,不能是那种只看钱不看宅子的人。 最难的不是花钱,是坚持原则。 要保留原貌,就得牺牲很多现代化便利。 要不破坏,就得有人守着不让乱动。 这种守,不是一天两天,是几十年如一日。 他干到了现在,没靠补贴,没靠政策,靠的是骨子里的那口气。 他说得好,这房子救不了所有人,但可以救点记忆。 耿保国的故事,不是什么大新闻,这事很实在。 现在搞古建保护,说得多,做得少。 大多数都改成酒店、网红店,贴着文化的标签,干着生意的事。 像耿保国这样,自己掏钱,自己修房,还不拿它赚钱的,太少了。 他不是想出名,他是怕这宅子变成“曾经有个古宅”。 守住一个老宅,其实就是守住一段文化的活体。 这和进博物馆不一样,这种东西得有人住、有人用、有人修,才活得下去。 耿保国活成了宅子的附属,宅子也保住了他那口气。 这种人、这种事,不该被遗忘。 哪怕以后再难找到第二个耿保国,至少他证明了,这事有人干过,也能干成。 参考信息: 《古城老宅的守望者:耿保国与浑漆斋》·界面新闻·2018-08-01

0 阅读:36
卡哇伊欧安塞

卡哇伊欧安塞

卡哇伊欧安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