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充电口使用权不能靠抢#【#12306回应高铁充电口使用权#:没有明确规定,正常情况下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近日,有网友在社媒发帖,称自己乘坐高铁时想给手机充电,却被前排乘客告知,自己正前方充电口的使用权属于前方座位,便疑惑高铁上充电口的使用权到底如何划分?
铁路12306工作人员表示,充电口没有明确的归谁使用,正常情况下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如果在列车上出现类似的分歧,可以找列车员帮忙协商,如果协商无果,列车员也会安排充电口给需要的旅客充电。
在电子设备成为刚需的今天,电量告急的焦虑不亚于旅途“断粮”。高铁设置充电口,本是破解痛点的便民举措,现实中却陷入“先到先得”的无序竞争。有人为抢充电口提前半小时排队候车,有人因邻座长期占用充电口发生口角,甚至有家长让孩子占着充电口……不仅搅乱了旅途的平静,更背离了公共交通普惠共享的初衷。
充电口沦为抢夺品,根源在于供给不足与规则缺失。从供给端看,有的车型充电口不足,且分布不均,靠窗座位面临线够不着的尴尬;有的车型存在接口功率不足、充电速度慢的问题,延长了单个用户的使用时长。
既没有明确充电口的使用规则,也缺乏限时占用、合理使用的引导机制,导致占而不用的浪费与无口可用的焦虑。这种情况下,“抢”就成了一些乘客的无奈选择。
破解充电口之争,不能只靠乘客自觉,更需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做好增量文章,将充电口配置纳入高铁车型设计的标准。在新车研发中增加交流插座与快充接口的数量,并对已有车型进行逐步改造,从源头上缓解资源紧张。
规则的建立,是为了保障更多人的权利。通过车厢广播、座椅背贴等方式明确使用规范,比如倡导“充满即拔”“紧急优先”原则,对占用超过2小时且设备已满电的情况,乘务员可进行友善提醒。
技术赋能,让管理更精准高效。不妨借鉴机场、图书馆的智能充电设备经验,在充电口加装扫码预约、超时提醒功能,既避免资源浪费,也减少人工协商成本。
充电口之争也折射出共享精神的缺失。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个体“抢先一步”看似聪明,实则加剧了群体不公。真正的文明,不在于设施有多先进,而在于每个人是否愿意在便利与体谅间找到平衡。当乘客主动拔掉已充满电的设备,让给身后焦急用电的乘客,那一刻,比电量更充盈的是人心。
高铁飞驰向前,承载的不仅是南来北往的客流,更传递着社会文明的温度。我们期待,未来高铁不仅跑得更快,服务也能更暖,也盼每位乘客都能多一份理解与包容,让旅途因互助而更便利。(安徽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