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75年,越南赠送我国一架几乎无损的“支奴干”直升机,专家研究多年,仿制结果令人意外。 (参考资料:2025-06-12 阵匠——我国在1975年获得一架支奴干直升机,整整50年,为何没对其仿制?) 在军迷圈里,有个话题聊了快五十年了:那架当年从越南飞来的CH-47“支奴干”直升机,我们到底研究明白了没有?大约在1975年,中国得到了一架机体还挺完整的“支奴干”,可直到今天,我们自己的天空中也从未出现过类似的纵列双旋翼大家伙。 这事儿其实没那么简单,不是一句“想不想”或者“行不行”就能说清的,它背后,是一部横跨近半个世纪,交织着技术壁垒、国家战略和未来雄心的复杂历史。 我们先把时钟拨回到那个年代,当时中国工业面对的,根本不是仿制一个零件那么简单,而是一道涵盖了动力、传动、材料等所有领域的系统性鸿沟,说白了,就是彻头彻尾的工业代差。 “支奴干”是个起飞重量超过22吨的庞然大物,而我们当时最雄心勃勃的直-7项目,目标也仅仅是14吨,可就连这个目标,我们都因为发动机不行而最终折戟,驱动14吨的“心脏”都造不出来,更别提去伺候那个22吨的巨兽了。 这还只是开始,纵列双旋翼构型最核心的难点,是那根超过10米长的中央传动轴,你得想象一下,这根轴要像个杂技大师,既要精确同步前后两个巨大的旋翼,又要承受两台发动机传来的恐怖扭矩,还得抑制住要命的振动。 这对于当时只有仿制米-4(也就是后来的直-5)经验的中国工业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更别提材料了,那些巨大的旋翼桨叶,需要用上当时我们根本不具备的高强度特种材料,所以说,当年仿制“支奴干”压根就不是一道摆在面前的选择题,而是一堵结结实实、翻不过去的墙。 就算技术上的难关都能奇迹般地攻克,另一个更现实的问题又来了:我们需要它吗?“支奴干”是为了越南丛林那种特殊环境而生的,它那个机尾着地、机头悬停的“单点悬停”绝技,就是为了在狭小复杂的场地快速卸货。 可中国的核心需求在哪?在广袤的西南高原。我们最看重的是直升机在高温、高海拔地区的飞行和运输能力,一个为丛林而生的“特长生”,并不符合我们的战略方向。 更重要的是,当时国家的大政方针已经转向,改革开放初期,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军事项目资金短缺,很多都被迫削减甚至取消了,连已经有一定基础的直-7项目都在1979年正式下马,又怎么可能去启动一个技术代差巨大、需求又不匹配的全新项目呢? 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们不惜重金从美国引进了“黑鹰”,后来又大力发展我们自己的直-8和直-20,这些机型无一例外,都把高原性能放在了首位,这说明我们的战略定力一直很清晰,没有被“支奴干”的构型带偏。 将近半个世纪过去,我们对重型直升机的理解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模仿,如今,我们的主力机型,像14吨级的直-8和10吨级的直-20,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在重型运输领域确实还有差距,我们对20吨以上重型直升机的需求是真实且迫切的。 但世界的参照系也变了,当年的“支奴干”是标杆,可现在,美国人已经用上了起飞重量接近40吨的CH-53K“种马王”,俄罗斯在这一领域也同样是技术强国。 所以,中国直升机工业的目光,已经越过了那架越战时期的“古董”,我们当下的目标,不再是填补“有没有”的空白,而是要追求“什么样的能力”,或许,一架类似CH-53K那样的常规布局、但吨位更大、技术更先进的平台,远比执着于50年前的设计更有战略价值。 回过头看,“支奴干”的缺席,最初是技术上的无奈和战略上的舍弃,而今天,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更成熟、更宏大的自主发展蓝图,那架沉默的“支奴干”,见证了中国直升机工业从望而却步到另辟蹊径,最终望向更遥远地平线的全过程。
[太阳]1975年,越南赠送我国一架几乎无损的“支奴干”直升机,专家研究多年,仿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10-09 21:53:5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