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95年,荷兰人以侵犯专利为由,将振华港机告上国际法庭,谁知,年过花甲的管彤贤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就让对方哑口无言! (参考资料:2018-07-01 澎湃新闻——专访丨管彤贤忆峥嵘往事:振华重工如何一步步占领全球市场) 卸任总裁多年,管彤贤对自己的定位却越发清晰:我最适合当个工程师。 这听起来有点矛盾,一个反感行政事务的技术专家,怎么就一手缔造了一个横扫全球的商业帝国? 答案很简单,振华重工的成功密码,压根就没写在商学院的教科书里,它更像一套独特的“反向工程”方法论——用工程师的思维,把行业难题拆解成一个个零件,再用匪夷所思的方式重新组装。 要理解这套方法论,得从三个层面拆解:首席产品经理、熔炉锻造者和规则破局者。 管彤贤本质上就没把自己当成CEO,他更像整个公司的“首席产品经理”,他把企业当成一个巨大的技术项目来攻关,那些让振华声名鹊起的颠覆性创意,比如用超级电容替换轮胎吊的柴油机,解决噪音和污染,或是开发双40英尺集装箱起重机,创意源头都来自他本人。 这位机械工程科班出身的创始人,骨子里就是个工程师,年过八旬,他没去享受生活,反而一头扎进办公室,天天琢磨风电船技术。 他甚至乐于和六名研究生共享办公室,坦然承认自己不懂CAD,正好借年轻人的技能补上短板,这种技术原教旨主义,最终物化成了振华超过70%的全球岸桥市场份额。 但光有技术狂人还不够,得有一支同样狂热的队伍,管彤贤锻造团队的方式,堪称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他自己就是一台不知疲倦的发动机,习惯早上七点前到岗,晚上六点后离开,甚至觉得双休日都是在浪费时间,在这种氛围下,公司节奏快到飞起,加班是家常便饭,想安逸度日的人根本待不住,这就是他“高压”的一面。 另一面,却是极致的“高关怀”,他不住豪宅,选择住在员工宿舍,和大家同吃同住,他设立了千万级的技术创新奖和百万级的“振华功臣”奖,发钱只看贡献,不看学历职位。 在他卸任前,还连续三年给骨干白领加薪10%,这种物质和情感上的深度捆绑,换来的是核心骨干无一人流失。 他不止是“用人”,更是在“塑造人”,他督促员工学英语、钻技术,考核结果直接跟津贴挂钩;又提倡大家多读书、欣赏古典乐,甚至会送客户古典音乐唱片。 同时,公司初创时就立下“五不准”的铁律,现任总裁黄庆丰说,管彤贤不仅是工作导师,更在生活和价值观上给了他正确引导。 有了顶尖的产品和铁打的团队,管彤贤开始在全球市场掀起风浪,他从不按常理出牌,是个彻头彻尾的规则破局者。 公司创立之初,他就没走先国内后国外的寻常路,1992年,为了拿下加拿大温哥华港这个首单,他直接报出比对手低30%的价格,还自己承担了百万美元的运费,这笔买卖利润微薄,却用顶级的零部件和精心的制造,为振华赢得了无价的国际声誉。 当运输环节被荷兰公司的特种船垄断卡脖子时,他更是展现了惊人的魄力,他不顾上级反对和外汇紧张,力排众议买旧船自己改造。 荷兰公司以侵犯专利为由将他告上法庭,他用一句“汽车都有四个轮子”的朴素逻辑赢了官司,这支自建的运输船队,后来成了振华独步天下的“杀手锏”。 他甚至连商业流程都给“反向工程”了,国外客户验收产品耗时费力,他干脆独创一招,把人家的验收团队直接请到中国来,这个小小的改变,不仅大大提高了效率,更subtly地将博弈的主场拉回了自己这边。 回顾这一切,管彤贤的“反向工程”体现在了技术、文化和战略的每一个角落,他不是传统的管理者,而是一位将工程师思维贯彻到底的“系统架构师”。 他打破了年龄的限制(59岁才创业)、市场的常规、技术的壁垒和管理的定式,最终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工业王国,如今,他重返工程师的岗位,既是个人初心的回归,也恰好印证了振华精神的内核——技术创新,永不落幕。
中国2754名院士,无一获诺奖之我见“中国2754名院士,为何无人问鼎诺奖
【130评论】【3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