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暂停澳铁矿采购,必和必拓强硬涨价15%,这下捅大篓子了! 最近,中方铁矿采购方突然暂停了澳大利亚必和必拓的订单。这背后的原因到底为啥呢?因为必和必拓非要对中方钢企涨价15%,还强行要求用美元结算。而没等它得意够,中方采购方直接暂停所有订单,反手给了它一记闷棍。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必和必拓这次真是玩脱了,本来是年度长协谈判,它偏要在行情低迷的时候狮子大开口,不仅把价格硬生生往上抬15%,还要求中方钢企必须用美元结算。 要知道,现货价才80美元,它却非要按109.5美元来算,一吨差出将近30美元,别看数字小,中国一年进口铁矿过亿吨,这么算下来,就是几十亿美元的天价差价。 按理说,做生意要互利,结果必和必拓把规则玩成了单方面的勒索,它的算盘其实很简单: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铁矿买家,过去每年光是从它家买,就占了85%的出口份额。 在它看来,中国钢铁产业离不开铁矿,这份刚需就等于它手里的“定价权”,这也是它敢坚持美元结算的底气所在,可问题是,世界早就不是过去那个铁矿三巨头说一不二的格局了。 事实证明,它的自信就是一场幻觉,中方没惯着它的臭毛病,直接一纸通知——暂停全部订单,这一刀切下去,必和必拓立刻尝到了苦果。 短短几天,西澳黑德兰港的库存就堆得像小山头,三天就飙到1200万吨,占了七成仓位,铁矿石不像黄金能压箱底放着不动,每天光是仓储费就要烧掉50万美元,越拖成本越高,新开采的矿连堆放的地方都没有,只能停工。 这还只是眼前的窘境,更大的麻烦是现金流。 铁矿石是它的主要收入来源,一旦中国市场的订单停摆,账面数字立马吃紧,后续扩产和投资计划都得打问号,它原本以为加价能多赚,没想到反手就是断粮,连工人薪资都可能出问题。 这一切的背后,凸显了一个关键事实:中国早就不是“被动买单”的角色了,必和必拓押错了宝,它高估了自己的地位,却低估了中国的选择权。 而中方敢拍桌子,不是冲动,而是底气十足,必和必拓可能没算到,这些年中国一直在悄悄“备胎齐全”。 先看海外资源,几内亚的西芒杜铁矿储量高达50亿吨,品位超过67%,铁路刚通车,每小时能运出4000吨,明年就能稳定供应中国1.2亿吨。 而巴西的淡水河谷更是趁机出手,立马把合同价压到92美元,还主动加上人民币结算的优惠,俄罗斯、南非的矿产也在逐渐融入中国的供应链,分散了风险。 再看国内提升,鞍钢、攀钢的矿区扩产,2024年国内铁矿产量逼近3.8亿吨,比三年前多了6000万吨,自给率不断往上爬。 更厉害的是废钢的利用,2024年中国废钢回收量达到2.5亿吨,占全球一半以上,每吨废钢能替代1.2吨铁矿石,这一算账,光靠废钢就能减少几千万吨进口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必和必拓的“铁饭碗”说法彻底破产,它以为中国没得选,结果发现中国不光有替代,还能一边倒逼竞争者低价,一边推动人民币结算。 市场反应也很快,淡水河谷主动让利,欧洲客户也抱怨必和必拓涨价过分,就连澳大利亚另一家矿企FMG都赶紧表态,愿意维持原价,接受人民币结算,生怕被一锅端。 可以说,这次中方的强硬,让整个铁矿行业重新洗牌。 至于必和必拓,现在陷入了两难境地:继续硬撑,库存越积越多,现金流越紧,股价和就业都可能遭殃;要是妥协,就得接受人民币结算,放弃此前的“美元独占权”。 对澳大利亚政府来说,同样尴尬。 一方面他们离不开中国市场,另一方面又得顾忧美国关于“坚持美元结算”的压力,这局势,澳政府真是里外不是人。 从更大的格局看,这不仅仅是一次铁矿贸易纠纷,而是规则的博弈。 咱们这一步棋,不只是拒绝不合理涨价,更是在争取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和结算权,铁矿石若能逐步实现人民币结算,那未来石油、粮食都有可能跟着变,这对美元霸权是实打实的撼动。 最终的结果已经很明朗,必和必拓高估了自己,低估了中国,我们没费一兵一卒,就让这个矿业巨头跌了跟头。 而铁矿石之争,背后其实是新旧规则的交替,对中国来说,这不是一场输赢,而是一场主动权的夺回。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个人观点,理性观看)
中方暂停澳铁矿采购,必和必拓强硬涨价15%,这下捅大篓子了! 最近,中方铁矿
木槿论事
2025-10-09 22:25:11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