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再拒收,就断供!”波音 CEO 凯利・奥特博拉的一句威胁本想给中国市场施压,没成想却成了 “自曝家丑”。这场 “威胁闹剧” 彻底暴露了波音的外强中干,也撕开了全球航空格局改写的序幕。 说起这事儿,得从今年四月份的美中贸易摩擦说起。特朗普政府一上台,就对华加征145%的关税,涵盖从电动车到半导体一大堆东西,中国这边自然不干,也祭出反制措施,其中一条就是让国内航空公司暂停接收波音的飞机交付。这下子,波音的日子更难过了。本来公司就一堆烂摊子,安全事故、罢工、生产延误堆积如山,现在还搭上贸易战的边儿。凯利・奥特博拉,这位刚上任没多久的CEO,本想在媒体上摆出强硬架势,结果那句狠话一出口,反倒把自家底裤都抖落出来了。 奥特博拉的原话是,如果中国继续拒绝接收飞机,波音就停止供应。这话听起来挺唬人,但细一琢磨,就知道是纸老虎。为什么?因为波音对中国市场的依赖远超想象。到2025年三月底,公司在中国还有130架飞机等着交付,其中瑞丽航空就占了42架,南方航空也有30架需求。这些订单不是空谈,好多已经进入生产线,41架半成品堆在那儿,转手卖给别人至少得赔12亿美元。波音这几年亏得裤子都快掉了,过去六年累计亏损360亿美元,今年第一季度好不容易营收涨了18%到195亿美元,净亏损也缩到3100万美元,但现金流还是烧了23亿美元,手头现金从263亿美元降到237亿美元,债务压着536亿美元。搁谁也扛不住这么折腾。 更别提波音的整体处境了。公司刚把Jeppesen导航业务以1055亿美元甩卖掉,勉强回点血,甚至还在琢磨卖太空部门来止血。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招数,哪还有底气跟中国硬扛?奥特博拉上任后,本来许诺要稳生产、提产量,但737 MAX的月产量才勉强爬到38架,质量隐患和劳资纠纷还像定时炸弹一样埋着。2024年那会儿,安全事故和罢工潮闹得沸沸扬扬,交付量直线下滑,中国市场那边全年只接了54架波音飞机,空客却甩了91架,波音的市场份额缩到41.36%,比空客低了11个百分点还多。这数据摆在那儿,威胁谁啊?威胁自己罢了。 中国这边反应冷静得很,早有准备。国产C919大飞机订单已经堆到1200多架,虽然供应链问题让交付量今年调低了,从原计划75架降到25架,但零重大事故的安全记录是波音比不了的。C919首飞商业服务才两年多,就稳稳站住脚跟,东方航空、南方航空、中国国际航空这些大客户都签了单子。加上空客的强势,中国航空公司手里牌多,不用吊死在一棵树上。波音的威胁一出,非但没压住人,反倒让大家看清了它的虚弱。投资者一看财报,股价先是小涨,因为亏损没那么夸张,但一深挖中国订单的风险,立马就凉了半截。 事情发展到这儿,奥特博拉的调门很快就软了。五月十二日,中国在贸易休战框架下,解除了对波音现有订单的交付禁令。航空公司代表们坐下来,确认那些已经在路上的飞机可以继续收货。六月份,波音的737 MAX交付重启,第一批8架直奔中国客户手里。到七月底,上半年波音总交付280架,其中206架是MAX系列,中国市场贡献不小。八月份,消息传出,波音和中国正谈一笔大单子,可能高达500架飞机,作为贸易协议的延伸。这笔生意要是成了,对波音来说是及时雨,能稳住后半年业绩。 但话说回来,这场闹剧暴露的深层问题,可不是一单大订单就能抹平的。波音的麻烦根子在内部,737 MAX从2019年那两起坠机事故后,就背着信任危机,FAA的监管越来越严,生产节奏被卡得死死的。中国市场一度是波音的救命稻草,鼎盛时每四架新机就有一架卖到那儿,现在虽说占比降了,但计划交付的50架还是占全球总量的可观份额。更要命的是,波音80%的商用机靠海外买家,80%的零部件来自国外,中国作为供应链关键一环,丢了它,后果不是闹着玩的。 反观中国航空业,这几年布局稳扎稳打。C919虽有延误,但中航工业和商飞的产业链在加速国产化,引擎、航电这些瓶颈正一个个攻克。空客在中国份额稳超波音,今年上半年交付量继续领跑。全球来看,航空格局已经在悄然洗牌。空客目标2025年交付820架,波音呢?上半年才280架,全年目标得看运气。供应商链条重塑,竞争从单纯的价格战转向技术和服务,中国借着国产飞机崛起,抢占的先机越来越明显。 波音的困境,说到底是老问题没解决,新麻烦又上身。奥特博拉掌舵后,产量是提了点,但质量把关和劳工关系还得下狠功夫。贸易战这把火,烧得波音焦头烂额,却也逼着它反思依赖单一市场的风险。长远看,全球航空业重组在所难免,C919这样的新兴玩家会搅动更多水花。波音要想翻身,得先治好自家毛病,别老想着用威胁来掩盖软肋。中国市场不是谁想捏就捏的,它有选择,有底气,这才是大国航空的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