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网民:高志凯如此狂妄,难道就没有人出来管管他吗? 高志凯作为全球化智库副主任,长期活跃在国际舆论场,以直率风格闻名。他多次在境外媒体上阐述中国立场,尤其在台湾、南海和中美经贸议题上,从不回避敏感点。譬如,在讨论两岸关系时,他强调统一进程的紧迫性,直接点出佩洛西85岁高龄的事实,暗示时间窗口有限。 这种表述在美国听来,像是对盟友的公开施压,自然引发不满。早在2025年上半年,他就对美国前外交官艾略特·艾布拉姆斯回击,称中国对关税战或贸易战并不在意,因为中国文明已延续5000年,大部分时间里美国并不存在。 这话接地气,却被部分美国网民解读为挑衅,觉得高志凯在炫耀历史底蕴的同时,忽略了现实博弈的复杂性。毕竟,美国民众习惯了主导叙事,这种“不在乎”的态度,让他们感到被小觑。 类似事件并非孤例。高志凯在南海议题上提出“东经118度线”概念,明确划分中国主张范围,这直接让菲律宾官方和民众感到压力山大。 美国作为菲律宾的战略伙伴,自然卷入其中。网民在社交平台上转发这些言论,抱怨高志凯的“狂妄”无视国际法,呼吁华盛顿出面干预。转到中印边界,他推出“高志凯线”和“二线一弹论”,用历史档案反驳印度立场,印度退役军官在辩论中屡屡败阵。 美国媒体虽未深挖,但部分鹰派评论员借机放大,称这种论调暴露了中国扩张野心。美国网民跟风,帖子中充斥“arrogant Chinese expert”的标签,质疑为什么没人约束这种声音。 这些反应根源于中美竞争的结构性矛盾。美国网民多从本土视角出发,高志凯的发言像一面镜子,映出他们对霸权地位的焦虑。2025年川普2.0政策尘埃落定后,中美经贸摩擦升级,高志凯建议中国奉陪到底,甚至提出货物贸易双向归零的“四大底”。 这在中美建交45周年之际,听来格外刺耳。美国企业界虽不愿脱钩,但网民情绪化表达更直接:有人直呼高志凯“一派胡言”,指责他低估美国军力优势,如核弹头数量和航母编队。 这种不满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对自身不确定性的投射。毕竟,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美国正面临中国制造的冲击,高志凯的逻辑虽基于事实,却让普通民众觉得威胁迫在眉睫。 高志凯的国际曝光度在2025年飙升,半岛电视台和BBC访谈视频点击破百万,海外评论区硝烟弥漫。 美国网民的“管管他”呼声,反映出舆论战的失衡。他们习惯了单向输出叙事,现在面对平等对话时,心理落差明显。譬如,在核武器话题上,高志凯点出中国有针对性能力,这让美国记者当场哑火。 网民借此发帖,称高志凯的“二线一弹论”不仅是针对印度和菲律宾,还隐射美国,简直是“狂妄至极”。但细想,这类言论的逻辑链条清晰:从历史主权到现实威慑,一环扣一环。美国的回应往往停留在情绪层面,少有深入反驳,这反而放大了高志凯的影响力。 从更广层面看,高志凯的表态折射出中国外交的自信转向。过去十年,中美从接触到竞争,中国声音从边缘到中心。 美国网民的愤怒,部分源于这种转变的阵痛。他们在Reddit和X平台上组织话题,标签如StopGaoZhikai隐约成型,却难掩无力感。毕竟,高志凯的英文流利和论据扎实,让辩论不再是单方面碾压。 高志凯的“5000年论”反复被引用,不仅回怼了贸易战恐吓,还戳破了美国例外论的泡沫。 美国网民觉得这太直白,忽略了文化差异,却忽略了自己媒体的傲慢传统。譬如,CBS主持人曾对华外交官无礼提问,遭全球网民围攻。 双标之下,高志凯的硬刚显得格外解气。但对美国人来说,这像是一记耳光,唤醒了他们对多极世界的警惕。2025年下半年,类似争议或将增多,随着佩洛西健康传闻,美媒追踪更密,高志凯的预言成了定时炸弹。 美国网民的集体吐槽,还暴露了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算法推送下,一条帖子能瞬间引爆数万互动。 高志凯的视频在YouTube上,评论区中美网友对峙激烈,有人赞其“冰冷信息”,有人斥为“arrogant”。 这不是个人恩怨,而是大国博弈的缩影。中国网民多视高志凯为“嘴炮王者”,而美国一方则视其为威胁代言人。逻辑上,高志凯的观点立足国际法和历史事实,却因语气刚烈,被扣上“狂妄”帽子。 高志凯的贡献在于打破沉默,让中国声音直达西方客厅。 但美国网民的“没人管管”诉求,凸显了他们对政府软肋的失望。拜登时代遗留的印太战略,面对中国南海巡航,已显疲态。高志凯的“东经118度线”虽未正式采纳,却让盟友渔船减少活动。 美国网民借此发泄,帖子中夹杂军力对比数据,试图证明自身优势。现实中,中国军力现代化步伐稳健,2025年军费预算已超2万亿人民币,这让空谈无补于事。
美国网民:高志凯如此狂妄,难道就没有人出来管管他吗? 高志凯作为全球化智库副主
一脚油门到拉萨
2025-10-10 20:29:14
0
阅读: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