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免签的副作用还是来了!本来中俄两国免签也是为了双方能够加深友谊,友好发展,可是当大批的俄罗斯人来到中国以后,随之带来的还有社会的不安定。 其实刚开始免签那阵子,热闹得像过节。绥芬河口岸的早餐店,以前早上七点才开门,现在五点就有人排队,卖豆腐脑的阿姨都学会了用俄语说 “早上好”,包子一天能卖两百多个,比以前多了好几倍。 义乌的市场里更热闹,俄罗斯商人下了飞机直接就能谈生意,不用再等签证,不少老板的订单量都涨了三成。上海浦东机场里,拿着俄罗斯护照的游客、学生络绎不绝,前八个月就有近二十万人入境,比去年多了一半还多。那时候大家都觉得,这政策真是方便了两边的人。 可人流一多,慢慢就显出乱子了。先不说别的,文化习惯上的碰撞就挺让人头疼。绥芬河有个早餐店老板,遇到过俄罗斯老顾客早上非要喝伏特加,店里规定不能卖酒,比划着沟通了半天,对方还挺不高兴,最后闹得挺尴尬。 还有的俄罗斯游客习惯晚上聚会,说话声音大,住在居民区附近,吵得中国邻居没法休息,投诉了好几次。不是说他们故意捣乱,就是两边的生活习惯差太多,突然凑在一起,难免互相打扰,时间长了就容易生矛盾。 更让人犯愁的是医疗方面的压力。黑河市的中医院,以前一年接待几百个俄罗斯病人,现在翻了一倍还多,大多是感冒、肠胃炎,还有些是吃惯了俄餐,突然换中国菜闹的过敏。医生最头疼的是语言不通,问病情全靠手势比划,有时候病人想表达 “胃疼”,却指成了 “肚子”,差点开错药。 更麻烦的是医药费结算,俄罗斯的医保在中国不能用,有些病人一听要自己掏钱,甚至当场就想放弃治疗。有回一个老爷子做理疗花了两万卢布,听说不能报销,差点就要拔输液管,最后还是护士好说歹说才劝住。 做生意的老板们也有苦水要倒。做木材生意的刘建国,订单是多了,可结算成了难题。俄罗斯客户偏爱用现金付卢布,可本地银行兑换卢布的额度有限,好几次钱到了账上,换不成人民币,连工人工资都差点发不出来。 还有个老板,俄罗斯商人扛着五十万卢布来买建材,跑遍全城银行都没兑完,最后差点用木材直接换东西。更坑的是卢布汇率老变,跟国际油价绑在一起,一会儿涨一会儿跌,商家今天收的卢布,明天换人民币就可能亏好几千,时间长了都怕做俄罗斯生意了。 公共服务也跟着吃紧。哈尔滨的国际学校,最近天天接到俄罗斯家长的咨询电话,都想把孩子送来上学。可学校哪有那么多位置,教室不够用,懂俄语的老师更是难找,有的学校只能把会议室改成临时教室应急。这一来,中国家长就犯嘀咕了,担心外来的学生多了,自家孩子的学习环境受影响,这种担忧在家长群里悄悄传开,慢慢就成了小摩擦。 物价也跟着涨了起来。绥芬河的房租,比去年涨了三成,好多俄罗斯游客喜欢长期租民宿,需求一上来,房东就趁机涨价。满洲里的超市里,俄罗斯巧克力、蜂蜜的货架经常是空的,中国老板愁着补货,可进货多了又怕卖不完,左右为难。本地居民看着房租、物价往上走,心里难免不舒服,觉得是大批外来人员打乱了原本的生活节奏。 其实这些 “不安定” 也不是因为俄罗斯人故意找麻烦,更多是因为人员流动太快,咱们的配套没跟上。比如支付吧,俄罗斯的银行卡在中国很多地方用不了,中国的移动支付他们又不习惯,好多交易只能退回到现金模式,既不方便,还容易丢钱。 还有免签停留期是 30 天,虽然规定到期必须走,可真有人超期滞留,不是故意赖着,就是没算好时间,最后处理起来也麻烦。 说到底,这些副作用更像 “邻居串门太频繁,家里还没收拾好”。免签政策本身是为了友好往来,可两边的语言服务、金融对接、公共设施没及时跟上,人一多自然就乱了。等以后俄语翻译多了、银行兑换方便了、学校医院能跟上需求了,这些不安定的小摩擦,想必也就慢慢消失了。
“军官损失惨重,巴基斯坦忍无可忍,对阿富汗展开报复性大轰炸!”这一轮在2025年
【26评论】【4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