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CEO库克抛出惊人言论,振聋发聩!他说:“我们死守中国制造,不是因为中国工厂‘廉价’,是因为没人能替代!在美国凑不齐的精密制造工程师,中国一个省能填满几个足球场!” 这话听着像夸张,其实是苹果在中国制造圈摸爬二十多年攒下的实在经验。早十几年前,不少人觉得中国工厂能接到苹果订单,全靠工人工资低,可这些年早变了——现在中国工人的工资比越南、印度高不少,但苹果反而把更多高端生产线放在中国,核心就在于库克说的“工程师红利”。 就拿精密制造里最关键的模具工程师来说,苹果手机的外壳弧度、按键缝隙,误差都得控制在头发丝的几分之一那么小,没有经验丰富的模具工程师根本做不到。美国想找这么些人可难了,据说开个行业会议,能凑齐一屋子合格的工程师都算不错。 中国就不一样了,光广东、江苏这两个制造业大省,每年职业学校和工科院校就能送出几十万懂精密加工的师傅,真要聚起来,填满几个足球场一点不夸张。这些工程师里,好多人有十几年的实操经验,苹果新款机型的模具刚设计出来,他们当场就能指出哪里容易出问题,怎么改能提高效率,这种本事可不是短期内能练出来的。 更关键的是,这些工程师不是孤军奋战,周围还有一整套“随叫随到”的供应链体系。一部iPhone要上千个零件,从屏幕、电池到摄像头传感器,在深圳周边几十公里范围内都能找齐供应商。有回苹果要紧急修改某款手机的边框工艺,早上提出需求,下午中国的模具厂就出了新样品,晚上供应链就调整好了生产计划,三天后第一批改进版零件就送进了组装车间。 这种速度搁在其他地方根本不敢想——在印度,就算建好了组装厂,关键零件还得从中国运过去,光物流就得等十几天;美国本土更麻烦,供应商稀稀拉拉分布在好几个州,协调起来光电话就得打几十通。 苹果不是没试过把产能搬走,前几年就想把部分iPhone生产线迁到印度,结果闹出不少笑话。富士康在印度建了大工厂,招了当地工人,可精密组装环节始终搞不定,良品率比中国工厂低了十几个百分点。没办法,只能从中国派去几百名工程师手把手教,可刚教会点皮毛,中国工程师一撤回,生产线就差点停摆。 后来实在没法,又把这些工程师召回去救场,来回折腾不说,成本反而涨了不少。为啥会这样?因为精密制造这活儿,不光要懂技术,还得有几十年积累的“手感”和经验,印度工人没经过长期训练,根本达不到苹果的标准。 有人说美国技术发达,难道不能自己培养工程师?难就难在“时间”和“生态”。中国光是职业教育学校就有几千所,每年能培养上百万技术工人,这些学校还跟苹果的供应商合作办学,学生在学校里就练组装iPhone的手艺,毕业直接能上岗。 美国的教育更偏向高等研发,蓝领技术人才的培养断了层,想从零建起这样的体系,没个十年八年根本不行。而且就算培养出工程师,没有配套的零件厂、模具厂,工程师也英雄无用武之地——苹果在美国家门口的墨西哥建过工厂,结果发现连个合格的手机外壳都得从中国进口,最后还是得依赖中国的供应链。 库克说的“不可替代”,还藏着效率和成本的门道。中国工程师不光能把零件做得精密,还能琢磨着优化工艺。比如以前组装某款iPad的电池,要花三分钟,中国工程师改了组装流程,加了个简易工装,时间缩短到一分半,还减少了损坏率。 这么一优化,一条生产线每天能多装几千台设备,省下的成本比工资涨幅多得多。反观印度工厂,光是因为工人操作不熟练,每天浪费的零件就比中国多三成,算下来反而更不划算。 这些年美国总喊着“制造业回流”,可苹果心里门儿清:真把生产线搬回去,要么找不到足够的工程师,要么零件得跨洋运输,要么成本涨得离谱,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去年苹果在印度的工厂因为产能跟不上,差点耽误了新款iPhone的上市,还是中国工厂加班加点补上了缺口。这事儿更让苹果明白,中国制造不是说替代就能替代的,它是几十年攒下的人才、供应链和工艺经验拧成的“麻花”,缺了哪一根都不行。 所以库克的话根本不是客套,是戳破了真相:中国制造业早不是“廉价劳动力”的代名词了,现在靠的是“工程师红利”和成熟的制造生态。苹果“死守”中国制造,说白了就是算透了账——哪儿都没有中国这样,既有能填满足球场的工程师,又有随手能找到的零件厂,还能把效率和精度做到极致。
苹果的这个设计很符合美国国情[滑稽笑]
【38评论】【3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