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四个“未解之谜”   第一:原配夫人并非姓杨?   作家韩素音在《毛泽东

另子维好故事 2025-10-10 20:39:29

毛主席的四个“未解之谜”   第一:原配夫人并非姓杨?   作家韩素音在《毛泽东与中国革命》一书中说:毛泽东不肯和那位姑娘有任何联系,直到今天,韶山人不说出新娘姓什么,只知道比他大四五岁,容貌秀丽。 毛主席在1936年接受埃德加斯诺的采访时,也说,自己年轻时父母给他找了个女子成婚,但是他不认为那是一段婚姻。 《韶山毛氏族谱》记载:毛泽东的原配夫人为罗氏生于清光绪十五年九月二十六日,即1889年10月20日,比毛泽东大4岁零2个月,卒于清宣统二年正月初二,即1910年2月11日,享年21岁。罗氏病逝后,葬于韶山冲上屋场楠竹圫,即毛泽东故居对面的山上,其坟墓位于毛泽东父母坟墓的下面处,两坟墓相距只有几步远。 尽管对这个“原配夫人”没有过多提及,但毛主席还是很关照罗氏一家。1950年毛岸英回乡时,毛主席还交代他去看望罗石泉,临走时还留给他200元。1959年毛主席回乡时,也和罗氏的亲人一起吃饭。可以看出,毛主席不仅正视历史承认和罗家的亲朋关系,还注重和罗家的亲情。 第二,中年得“痣” 如果说毛主席最特殊的标志,就是下巴上那颗痣,俗称“伟人痣”。然而十多年前,有个电视剧《恰同学少年》播出后,遭到很多人批评,甚至骂导演。因为这部电视剧里的毛泽东,下巴上没有痣、对此,导演解释说,他查阅资料发现,毛主席上学时根本没有“痣”,是中年后才有的。果然,经过查阅资料,发现毛主席下巴上的痣确实是以后才有的,应该是长征以后。 现存的青年时期照片中,均未显现此痣,而抗战时期的影像资料里,这颗痣已清晰可见。耐人寻味的是长沙橘子洲头青年毛泽东塑像的“例外”:塑像本应还原青年形象却塑有痣,实则源于邵华同志的建议,她说这样符合大众对毛主席的印象认知、所以工作人员就在橘子洲头的“毛主席塑像”上填了“痣”,不知道去过橘子洲头的人们有印象吗?   第三:没上过军校,但是很会打仗 毛主席没有上过军校,是不争的事实,甚至也没有出国留过学,但是他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艺术,甚至文学才能比任何人都高。 其军事智慧的精髓在于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战争是流血的政治”的核心论断,实现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的统筹谋划。长征中四渡赤水的机动战术、1947年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转折,皆是避开常规思维的经典案例。 抗美援朝战争中“以打促谈、边打边谈”的创举,炮击中“直接对蒋,间接对美”的战略设计,更彰显了“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辩证智慧。这种从实践中淬炼的军事艺术,远比军校教材更贴合中国革命的实际需求,最终成就了“战无不胜的新型人民军队”。     第四:生命里不寻常的“9月9日” 9月9日对毛主席而言是极具特殊意义的日子,多个重大人生节点与历史事件集中于此,形成了跨越数十年的时空巧合,折射出其革命生涯的波澜壮阔。1927年9月9日,毛主席领导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这是他军事生涯的起点,同日却遭遇一生中唯一一次被捕,最终在浏阳张家坊水塘边的草丛中机智逃脱,死里逃生后率部转向井冈山,开启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这一日期的特殊意义并未止步于此:1976年9月9日,毛主席与世长辞,生命最终定格在这个承载着革命起点的日子。从1927年到1976年,这两个9月9日,横跨了近半个世纪,见证了毛主席波澜壮阔的一生。

0 阅读:49
另子维好故事

另子维好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