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反制组合拳落地,高通被立案,美专家惊呼“中国全面反击”! 10月10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一纸公告,全球半导体巨头高通因收购Autotalks公司时未依法申报,涉嫌违反《反垄断法》,高通被正式立案调查。 这则消息看似是一次常规的反垄断执法,却在中美贸易战的敏感背景下,引发了西方媒体的集体震动,更让美国专家惊呼:“国庆假期后,中国的全面反击已经打响。” 熟悉高通的人都知道,这并非它第一次与中国反垄断监管“碰面”。上一次调查要追溯到10年前,当时高通因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被处以60.88亿元罚款,还被迫修改了专利授权模式。 10年后,高通再次因并购问题被立案,不同的是,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当年的市场,而高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也早已深到无法切割。翻看高通2024财年财报,一组数据足以说明问题:中国内地和香港市场贡献了其营业总收入的46%,接近半壁江山。 而美国本土市场仅占25%,韩国占20%,其他国家和地区加起来才9%。这意味着什么?一旦失去中国市场,高通的营收将直接腰斩,这样的后果,别说高通管理层无法接受,就连华尔街的投资者也会坐不住。 公告发布当天,高通美股股价盘中就下跌3.2%,市值蒸发超50亿美元。更让西方阵营坐立难安的是,调查高通只是中国近期反制措施的“冰山一角”。 国庆假期过后,中方密集出台近10项针对美方的政策,每一项都精准命中美国的“要害”:从管制稀土制备技术出口,掐住美国高端制造的“原材料命脉”;到对美国船舶征收阶梯式特别港务费,直击美国航运业的成本痛点。 再到如今调查高通,瞄准美国科技产业的核心利润来源。这套组合拳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招招见血,彻底打破了美国“只许自己打压,不许中国反击”的霸权幻想。 有美国科技行业分析师无奈表示:“中国现在的反制不再是零散的回应,而是有计划、有重点的系统性布局,这比单一措施更让美国企业恐慌。”回到高通这次被调查的核心——收购Autotalks。 很多人可能不清楚,Autotalks并非普通公司,而是全球V2X(车与万物互联)芯片领域的“隐形冠军”,其技术直接影响智能汽车的安全与通信效率。高通作为全球手机芯片的龙头,近年来一直在发力智能汽车领域,收购Autotalks本是它抢占车联网赛道的关键一步。 可按照中国《反垄断法》,这类可能导致市场垄断的并购,必须提前申报并接受审查。高通或许是心存侥幸,或许是习惯了“大公司特权”,直接跳过了申报环节,这显然触碰了中国监管的“红线”。 要知道,中国对科技领域的反垄断监管,从来不是“针对某家企业”,而是为了维护公平的市场秩序——此前英特尔、谷歌等外企都曾接受过类似调查,最终都依法整改。高通若想蒙混过关,显然是打错了算盘。 有人可能会问,中国为何偏偏选择在这个时候调查高通?答案其实很简单:美国近期在科技领域对中国的打压愈发变本加厉。从限制对华出口先进芯片,到施压荷兰ASML、日本东京电子等企业断供中国半导体设备。 从将更多中国科技公司列入“实体清单”,到试图组建“芯片四方联盟”孤立中国。美国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遏制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维护自己的技术霸权。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调查高通,既是依法行使监管权,也是对美国“科技霸凌”的合理回应。 对高通而言,这次调查绝非“花钱就能解决”的小事。按照《反垄断法》,若被认定违法,高通可能面临最高上一年度营业额10%的罚款,以其2024财年860亿美元营收计算,罚款金额可能高达86亿美元。 更严重的是,若监管部门认定收购会损害市场竞争,还可能要求高通剥离Autotalks的资产,这将直接打乱高通在智能汽车领域的战略布局。要知道,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2024年销量占全球60%以上。 高通若失去在中国车联网市场的话语权,未来在该领域的竞争力将大打折扣这场调查背后,更凸显出一个无法忽视的现实:美国科技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症”,早已深入骨髓。 过去几十年,美国企业靠着技术优势,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却从不肯正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甚至配合美国政府打压中国企业。如今中国依法行使监管权,这些企业才突然意识到,中国市场不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提款机,而是需要遵守规则、平等合作的伙伴。 高通的遭遇,给所有在华经营的外企提了个醒:在中国,没有“法外之地”,只有遵守规则,才能长久发展。未来,随着中国科技产业的不断崛起,以及反垄断监管的持续完善,类似的调查可能会成为常态。 但这绝非“针对外企”,而是中国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必然要求。美国若想继续让本国企业在中国市场获利,就该停止对中国的科技打压,回到平等合作的轨道上来。毕竟,在全球化时代,对抗没有赢家,合作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中方反制组合拳落地,高通被立案,美专家惊呼“中国全面反击”! 10月10日,
不简单的幸福
2025-10-10 21:28:0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