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刚刚接入北斗系统,结果航天研究所所长瓦希德·亚兹达尼安立马出来澄清,说这只是

景铄看科技 2025-10-11 11:49:28

伊朗刚刚接入北斗系统,结果航天研究所所长瓦希德·亚兹达尼安立马出来澄清,说这只是“临时性接入”,还信誓旦旦地表示三到五年内要搞出自己的导航系统。   从公开消息看,伊朗的确在近年多次表达了对高精度导航系统的需求,尤其是在军事、能源运输和航空航天等领域。   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格局中,能够提供独立、稳定服务的,目前只有四家:中国的北斗、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和欧盟的伽利略。   其中,北斗系统不仅是我国自主构建、全球可用的系统,而且在中东地区的信号覆盖和服务能力表现优异。   伊朗选择北斗,毫无疑问是出于现实需求。一方面,受制于西方长期的制裁和技术封锁,伊朗无法使用GPS等系统的高精度服务;   另一方面,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虽然可用,但在实用精度和系统稳定性方面与北斗相比仍有差距。   因此,在当前阶段选择北斗,是伊朗在技术和地缘格局中做出的务实选择。更重要的是,中国与伊朗之间一直保持友好合作关系,伊朗接入北斗并不意味着被“绑定”,而是一次基于互信的合作延伸。   至于伊朗航天研究所所长为何急着澄清是“临时性接入”,这并不难理解。伊朗长期以来强调科技自主,尤其是在航天、导弹和核能等关键领域。   在伊朗的官方话语体系中,自主研发具有极高的政治象征意义。即便是短期使用他国系统,也必须强调“临时性”和“过渡阶段”,以展示国家主权和技术独立的姿态。   这种表态,不仅是外宣,更是内宣,一种对国内科研人员、军方系统和普通民众的信心传递。   说白了,伊朗并不是不认可北斗,而是担心被误认为“依赖”北斗。这其实反映出一个更广泛的趋势,那就是越来越多国家在使用全球导航系统时,不再满足于“永久免费用别人的”,而是希望拥有自己的导航能力。   回到伊朗要在三到五年内建成自己的导航系统这个目标,从技术层面看,这是一项极其庞大的工程。 构建全球覆盖的导航系统,是一项多层面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卫星制造、发射能力的建设,地面站网络的搭建,还有信号加密、安全通信的保障以及终端接入等诸多关键环节。   以中国建设北斗为例,从第一颗试验卫星1994年发射,到2020年完成全球组网,历时超过二十年,即便是分阶段建设,也是持续投入巨量资源、人员和技术的过程。   伊朗现在提出三到五年建成自己的系统,更多是一种战略规划,表达的是“我们有这个方向”,而不是“马上就能完成”。   从更宏观的层面看,伊朗此举也反映出一个趋势,那就是在全球技术体系发生深刻变化的当下,越来越多国家希望在关键领域摆脱技术依赖。   导航系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早些年,大多数国家对导航技术的认知还停留在“能用就行”,但随着信息战、电子战、无人系统等技术的发展,谁掌握了导航系统,谁就掌握了时间和空间的主动权。   从这个角度看,伊朗的“澄清”和“表态”,其实是一个国家在技术自主与现实合作之间寻求平衡的过程。   既要借助他人力量解决当前难题,又要维持自身独立发展的逻辑完整性。这种两手准备的做法,在今天的国际政治和科技格局中,几乎成了所有中等强国的标配。   总的来看,伊朗接入北斗并不是新闻的终点,而是一个多边合作、科技自主、地缘博弈交织的起点。   未来三到五年,伊朗能否如愿建成自己的导航系统还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每一步都将受到全球科技力量和国际政治格局的共同影响。   而北斗系统作为全球重要的导航基础设施,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发展的重要支点。对于中国来说,这既是科技实力的体现,也是国际合作能力的延伸。 素材来源:GPS频繁中断,伊朗高官:希望接入中国北斗,更安全 2025-10-05 21:22·观察者网

0 阅读:0
景铄看科技

景铄看科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