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国力,已经支撑不住如此广袤的国土面积了,它现在就是在硬撑。苏联时期可以通过强大的国力确保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正常运转。但是自从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已经无力经营远东地区了,只不过它仍然不愿意承认这个现实。 在苏联时代,远东地区虽然地处边陲,气候恶劣、基础薄弱,但却是国家重点照顾的对象。 原因很现实:这块地盘不仅是通往太平洋的门户,更是面对美日韩的前沿阵地。于是苏联政府把这里当军事堡垒来建设,用财政补贴硬撑起了一个“战略边疆”。 当时远东靠国防订单吃饭,军工厂遍地开花,交通靠西伯利亚大铁路贯通,城市靠国家供养维持运转,就连普通职工也能拿到津贴、住上福利房,虽然条件艰苦,但至少有保障。 符拉迪沃斯托克不光是海港,更是太平洋舰队的心脏,整个地区就像是苏联肌体上的一个“硬核肌肉”,不过是靠国家输血维持功能。 但这种发展模式其实很脆弱。远东的经济结构单一,几乎全靠中央拨款和军工产业维持,资源开采搞得热火朝天,可一旦补贴断了、军工订单停了,这个地方就像脱离供氧的病人一样,迅速陷入衰退。苏联没了,远东也就突然“断电”。 苏联一垮,远东的“输血管”被拔掉,问题立马暴露,1990年代整个地区像被按了倒车键一样,经济崩盘、人口流失、基础设施退化,一切都开始往下掉。 最惨的是产业体系的崩溃,原本靠军工订单吃饭的企业一下子没了客户,纷纷倒闭,1991到1996年,资本投资缩水了整整十倍,农业产量暴跌,连矿物肥料的用量都直接缩水了34倍。 农场干脆破产清算,地荒了,人也走了。失业率飙升,居民收入跟不上物价,一场私有化风暴更是让资产流入寡头,普通人手里的“股份证”成了废纸。 更严重的是人口问题,1991年到2010年远东流失了180万人,相当于五分之一的人口就这样消失了,哪怕到了2022年,沿海边疆区还是在持续净流出。 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信心的崩塌。人民的脚最诚实,如果能留下来过得好,没人愿意搬家。但现实是,远东对他们来说,已经成了“留不住”的地方。 交通也出了问题,苏联时期修的500个机场,到了后来只剩下不到100个能用,七成地区成了“空运死角”,铁路、港口也跟不上货运需求,远东和莫斯科之间的距离,仿佛又被拉长了一倍,人走了物流慢了,市场小了,恶性循环就这样开始了。 进入21世纪,普京试图扭转局面,提出“向东看”战略,把远东重新拉回国家发展议程,但说到底俄罗斯现在靠的不是国力,而是政策包装和有限的资源倾斜,维持表面的“还在管”。 从2014年乌克兰危机后,俄罗斯加快了对远东的开发步伐,设立超前发展区、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还拉上中国搞投资,中方项目在远东的投资额一度占到全部外资的七成以上,2024年中俄还重启了多个边境口岸,贸易通道更畅了。 但别被这些数字迷了眼,远东GDP虽然涨了,投资也热闹,可这背后是低基数带来的“恢复性增长”,而非结构性好转,远东依然过度依赖资源出口,制造业薄弱,加工能力低,产业链断层严重。 2023年一季度,远东的制造业产出下降了4.6%,全国却还在增长,这说明问题根本没解决。 更关键的是基础设施成了瓶颈,港口码头超负荷运转,铁路运力跟不上,连集装箱都要排队十几天才能装船,电力紧张也成了大问题,普京不得不亲自下令制定能源发展规划,一个国家的边疆,连电都不够用,很难说这是“战略强区”。 人口问题依然是死结,《俄罗斯远东联邦区发展年度报告》预测,这块地还会继续掉人。,失业率高、生活成本高、气候恶劣,再加上医疗教育资源不足,谁愿意留下来?哪怕是愿意留下的,也得考虑孩子的未来。 中俄合作虽然紧密,但也有天花板,中国在远东的投资多集中在原材料领域,对本地产业带动有限。 历史上的“黄祸论”和排华情绪也让合作氛围不够友好,想要深度捆绑,还得俄罗斯先解决本国的民族观念问题。而日本、韩国这些传统远东合作伙伴,现在都被俄罗斯列为“不友好国家”,合作空间基本封死。 更现实的是钱的问题,俄乌冲突消耗了大量资金,中央财政本就吃紧,哪还有那么多余力继续砸钱搞远东建设? 2023年俄罗斯买中国新车的主力是欧洲部分的中产,远东人还在买日本二手车,这背后反映的就是消费力差距,也是国家投入能力的真实写照。 参考资料: 俄罗斯远东获得190多亿拨款用于超前发展区基础设施建设 2023年10月09日 黑河学院远东研究院 俄罗斯加大远东开发支持力度 2025年09月15日 中国经济网 俄远东开发聚焦补人口短板 2024年09月18日 经济日报
俄罗斯的国力,已经支撑不住如此广袤的国土面积了,它现在就是在硬撑。苏联时期可以通
巧珍
2025-10-11 13:24:2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