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说:全面封锁中国,让他们永远做奴隶。毛主席说:“封锁吧,封锁吧,再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问题就都解决了! ” [无辜笑] 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并非新策略,早在1949年,西方阵营就通过“巴黎统筹委员会”对华实施禁运,持续二十余年。 那个时期,中国获取工业基础设备都极为困难,更不用说尖端技术,但出乎外界预料的是,在这种环境下,中国自主研发出“两弹一星”,奠定了大国地位的基础。 近年来技术限制转向高科技领域,2019年华为被列入实体清单,2020年美国进一步限制全球厂商对华为供货,2022年通过的《芯片与科学法案》联合盟国收紧光刻机等关键设备对华出口,这些措施确实给中国科技企业带来严峻挑战。 面对压力,中国科技界选择了自主创新之路,龙芯中科从2002年发布首款处理器开始,历经二十余年技术积累,逐步在政务、金融等领域实现应用。其最新产品3C5000服务器芯片已具备替代国外同类产品的能力,2022年龙芯登陆科创板,获得资本市场支持,加速了技术迭代和生态建设。 龙芯创始人胡伟武带领团队走出了一条务实的技术路线,这位中科院出身的科学家坚持“先求可用、再求优化”的理念,不盲目追求顶尖参数,而是注重实际应用场景的需求,在工控、交通等对稳定性要求极高的领域,龙芯处理器凭借良好的可靠性赢得了市场认可。 华为的经历同样具有启示意义,虽然手机业务受到冲击,但公司加速推进鸿蒙系统、欧拉服务器操作系统等自主技术研发,2023年实现14纳米以上EDA工具国产化,2024年推出首款7纳米级处理器,展现出顽强的技术韧性。 政策层面也在持续发力,“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明确将半导体列为重点领域,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等专项支持不断加大,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中国也在积极布局,逐步积累技术话语权。 中国科技发展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但每一次技术限制都促使产业界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从“两弹一星”到国产芯片,这种在压力下突破的历程,展现了中国科技界的韧性和决心。 未来中国芯片产业能否实现真正自主,不仅取决于技术突破,还需要产业链协同、人才培养和市场应用的共同推进,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更长时间,但持续的技术积累和市场验证正在为最终突破奠定基础。 网友们议论纷纷: “老美这招用了多少年了,从巴统到芯片法案,结果咱们的航天、5G不照样崛起?封锁了个寂寞。” “华为和龙芯是真的争气!当年P40被断供以为要凉,结果鸿蒙和麒麟9000S直接打了翻身仗。” “说真的,芯片这行光靠砸钱不行,得有多少个胡伟武这样的工程师埋头苦干,致敬科研人!” “别忘了中芯国际和长江存储!国产NAND闪存已经做到232层了,三星苹果都在用,封锁锁不住实干派。” “笑死,美国一边禁售光刻机,一边高通、英特尔疯狂申请对华出货许可,资本家诚不欺我。” “别忘了还有比亚迪的电动车芯片自研、华为的EDA工具突破!封锁反而逼出全产业链升级。” 你觉得中国芯片能否在5年内实现70%自给率,哪些领域会最先突破? 官方信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科技创新政策及规划发布平台
在中美芯片竞争这事上,日本人瞅见个挺有趣的情况:美国一门心思拿高端芯片要和中国比
【1评论】【2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