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了日语,中国人就没法讲话了!” 中国近代史研究员称:“咱们如今说的话,绝大多数都是日语!” 可事实真的这样吗? 回溯到一千多年前,日本那边还处在模仿中国文化的阶段,那时候,汉字、儒家经典、佛教典籍,全是从中国大陆漂洋过海过去的。 虽然日本人用汉字记事,造出自己的“汉文训读”系统,词汇体系里一大半是直接从汉语里借的,比如“山”、“河”、“书”这些基础玩意。 可风水轮流转,到近代,一切都变了样,十九世纪中叶,日本明治维新启动,他们像海绵吸水一样,从西方国家狂学科技、制度和思想。 德国的哲学、法国的革命、英国的工业,全被日本人翻译成汉字词,塞进日语里。 这些词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日本人自己捣鼓出来的新组合,比如用古汉字赋予全新意思,成了“和制汉语”。 这批词汇,本来是为日本现代化服务的,却没想到成了中国的一大笔“意外财富”。 清朝末年,列强叩门,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急眼了:西方怎么这么牛?得赶紧学。 结果日本成了捷径,明治维新后,日本变身东亚“优等生”,翻译西学速度飞快,还用汉字包装,门槛低。 中国留学生蜂拥而至,严复、梁启超、鲁迅这些人,全去日本镀金。 回国后,他们写文章、办报纸、搞教育,直接就把日语里的那些新词移植过来。 不是偷懒,而是高效:这些词已经过日语的“预处理”,中国人一看就懂,不用从头发明轮子。 那时候中国正从封建王朝踉跄着转向现代国家,词汇匮乏得像个空壳子,日语借词来得正是时候,填补了空白。 这些借词是怎么进来的?路径有好几条,第一条是留学生带回的书本和译著,严复译《天演论》,里面就夹杂了不少日语中介的词汇,因为他参考了日本译本。 报纸杂志是第二条大路,清末的《申报》、《时务报》,大量引用日本新闻里的术语,直接音译或意译成汉语。 第三条是教育改革,清末民初的教科书,借鉴日本教材,里面塞满了新词,比如科学、政治这些。 等到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高潮,胡适、陈独秀他们推白话文,顺势把这些词标准化了。 结果这些借词不是零星点缀,而是系统性渗透,它们多是双音节结构,读起来顺溜,贴合汉语的节奏感,音译的少,大多是形借用汉字写,但意思是日本人新造的。 比如“经济”,在古汉语里指“经世济民”的治国之道,日本人在明治时期借用德语概念,变成“国民经济”的意思,中国人拿过来,直接用成“经济学”或“经济生活”。 再如“社会”,古时指“社会之礼”,日本人改成“sociology”的翻译,中国引进后成了“社会学”和日常“社会关系”。 还有“电话”、“警察”、“医院”,这些全是日本先从英语“telephone”、“police”、“hospital”里翻出来的,中国后跟进。 有人说四千只是下限,实际更多,也有人指出,有些词日本是从中国古籍里挖的旧货,算不上纯借。 日语没让中国人“没法讲话”,但它确实重塑了我们的表达方式,想想那些留学生当年拖着箱子从东京回上海,脑子里塞满新词,他们知道吗?这批词汇会伴着共和国走过百年。 语言这东西活的,总在变,总在借,借得聪明,它就成助力,借得糊涂,就成包袱。 聊聊你对中日文化交流的看法。 参考资料:观察者网——离开日语词汇,现代中国人就不会说话了?
“没了日语,中国人就没法讲话了!”中国近代史研究员称:“咱们如今说的话,绝大多
小加娱的史书
2025-10-11 14:46:34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