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夫罗夫表态,俄罗斯选择放弃,确实折腾不动了10月9日消息,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在一次公开访谈中表示,驻叙俄军的角色需要重新定义,赫梅米姆空军基地和塔尔图斯海军基地可能将从军事据点转型为人道主义物资转运枢纽。 俄罗斯介入叙利亚内战已逾十年,最初是为了维护地缘利益和反恐目标。2015年,莫斯科派出空军和顾问团,支持阿萨德政权对抗反对派武装。这次行动让俄罗斯重返中东舞台,赫梅米姆空军基地和塔尔图斯海军基地成为关键支点。基地不仅提供补给,还用于监视地中海航道,增强海军投射力。阿萨德政权在俄伊援助下勉强维持,但经济崩溃和制裁加剧了内部矛盾。 2024年11月,反对派联盟发动迅猛攻势,短短几周内攻占阿勒颇和霍姆斯等地。12月8日,大马士革陷落,阿萨德仓皇逃往莫斯科寻求庇护。新政权上台,教派冲突和安全真空随之而来,以色列军队推进戈兰高地,伊朗影响力受挫。俄罗斯虽保留基地,但军事正当性荡然无存。乌克兰战场的泥潭进一步分散俄方资源,坦克和士兵优先东欧,叙利亚一线捉襟见肘。这段历史提醒人们,大国博弈往往以盟友为代价,俄罗斯的扩张梦在多线作战中现出疲态。 拉夫罗夫的表态直击要害,驻叙俄军角色需重新定位。10月8日,他在“东方之桥”项目访谈中指出,赫梅米姆和塔尔图斯可转型为物资转运枢纽,处理人道援助货物。过去,这些基地是战机起降和舰艇停泊的军事堡垒,如今拟转向物流功能,运送粮食和医疗品至非洲国家。莫斯科强调,此举符合中东各国共识,新叙当局也希望俄方留存,以平衡外部压力。 拉夫罗夫的话语务实,承认阿萨德下台后,反恐和支政府名义已不合时宜。转型方案降低维稳成本,避免与新政权对峙,同时保住租赁权。分析人士认为,这反映克里姆林宫的现实考量,乌克兰冲突消耗巨大,俄军难以维持高强度部署。基地功能软着陆,既是退让,也是求存之道。俄罗斯从中东学到,盲目扩张易陷泥沼,战略收缩或更明智。 这一调整折射俄罗斯中东政策的重大收缩。过去十年,叙利亚是莫斯科展示军事实力的窗口,成功阻挡西方干预,巩固阿萨德统治。但阿萨德垮台暴露俄方局限,伊朗和真主党援助也未能逆转败局。新政权由解放沙姆阵线主导,疏远莫斯科,转向土耳其和海湾国家寻求支持。以色列趁机扩大缓冲区,沙特推动与美能源合作,地区势力重组加速。 俄罗斯影响力下滑,基地虽在,但作用从进攻转为防御。拉夫罗夫提议的枢纽模式,听似中立,实则为俄方腾挪空间,优先核心利益。乌克兰战事牵制人力物力,俄军补给线过长,叙利亚成本高企。国际观察家指出,莫斯科正从多线扩张转向精简布局,这对普京政府是考验:如何在资源有限下维系全球角色。收缩虽痛,但避免更大损失。 基地转型的深层原因是俄乌冲突的溢出效应。自2022年起,乌克兰战场吞噬俄方大量军费和兵力,坦克损失逾3000辆,士兵伤亡数十万。叙利亚一线,俄军规模从高峰的5000人缩减至不足2000,维护基地已成负担。新政权要求调整租赁条款,谈判焦点在费用和用途上。 莫斯科同意转型,以换取安全保障,避免基地遭袭。日内瓦和安曼的多轮磋商中,俄外交官强调援助功能,争取中东盟友理解。沙特和阿联酋表达兴趣,利用枢纽分发人道物资,拉近与俄关系。这步棋接地气,俄罗斯借机修复形象,从军事霸主转为援助提供者。长远看,转型有助于俄方在非洲扩展影响力,粮食出口或成新杠杆。但短期内,克里姆林宫需应对国内质疑,军博格指责战略失误。 叙利亚新局面对俄罗斯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新当局承诺保护少数派和解散民兵,获联合国部分认可,但安全隐患犹存。伊斯兰国残余活跃,边境冲突频发。俄罗斯保留基地,有助于监视恐怖威胁,并为未来谈判留后手。拉夫罗夫访谈后,克里姆林宫发言人重申支持叙利亚稳定,莫斯科计划高层接触,推动经济援助。伊朗影响力减弱,真主党补给线中断,以色列行动更无忌惮。 俄罗斯需平衡与土关系,后者主导反对派。转型方案虽巧妙,却难掩主导地位流失的事实。普京政府从中吸取教训,外交更注重务实合作,避免卷入无底洞。全球格局下,大国需审时度势,俄罗斯的叙利亚篇章虽暂告段落,但中东博弈远未结束。
拉夫罗夫表态,俄罗斯选择放弃,确实折腾不动了10月9日消息,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
一脚油门到拉萨
2025-10-11 18:59:02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