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预感,国民党这次真的要变天了!不是因为郑丽文支持率冲到68%,也不是因为韩国瑜公开站台,而是因为她把“和平”和“经济”这两件事,摆在了政治斗争的前面。郑丽文真的不太一样她提出减少军费,把资源投向民生,明确反对防务支出占到GDP的5%。 国民党主席选举定于2025年10月18日举行,这是蓝营内部的一次关键洗牌。六位候选人中,郑丽文从前立委身份起步,早年从民进党转入国民党,这段经历让她在党内既有经验积累,也面临派系质疑。她强调党内改革,推动党员直选机制,以打破小圈子垄断。近期内参民调显示,她的30%支持率遥遥领先郝龙斌的17.4%和罗智强的16.3%。 这种领先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她对基层痛点的精准把握。国民党近年来在选举中屡屡失利,组织松散和路线模糊是主因。郑丽文承诺,若当选将加强南进布局,争取更多南部党员票源。这次选举不仅是选人,更是选方向,蓝营能否借此重振旗鼓,取决于她能否整合资源。 韩国瑜与郑丽文的合作渊源深厚,可追溯到2018年高雄市长选举。当时她担任其发言人,协助处理媒体事务,两人默契配合。2020年罢免风波中,郑丽文公开力挺韩国瑜,帮他稳住党内盟友。这份忠诚让韩国瑜在2025年选举中选择支持她。他公开站台,强调郑丽文能推动初选制度改革,符合他的长远布局。韩国瑜的背书不只个人情谊,还带来自深蓝阵营的资源倾斜。郑丽文的支持率因此从早期20%攀升到44.5%,远超其他候选人。 不过,这种联盟也暴露党内分歧,本土派担心她过于亲韩路线会加剧派系对立。韩国瑜的角色关键,他代表一股不愿被边缘化的力量,推动郑丽文成为变革先锋。 郑丽文在政见中直指国防预算失衡问题。她明确反对防务支出达到GDP的5%,认为这会进一步挤压民生空间。目前台湾2026年国防预算已达9495亿新台币,占GDP 3.32%,创历史新高。 她主张将部分军费转向基础设施和就业项目,避免岛内成为地缘政治牺牲品。这种立场接地气,因为基层民众早已感受到预算倾斜带来的压力。教育和医疗经费年年缩水,乡村道路修缮迟缓,这些民生痛点正是国民党失分的根源。郑丽文强调,国防虽重要,但不能以牺牲经济为代价。她提出政治和解优先于军备竞赛,先通过对话缓和两岸紧张,再谈装备更新。这番表态虽获部分支持,却也招致深蓝批评,认为她软化立场。 两岸关系是郑丽文政见的另一重心。她承认九二共识的核心价值,但强调需适应时代变化,推动两岸合作放大经济效益。郑丽文认为,一加一大于二,两岸强强联手能为岛内带来贸易机遇和就业增长。她在座谈会上提出三大原则:对外保持平衡,对美加强沟通,两岸推动和解。这不是空谈,而是基于国民党传统路线的延续。九二共识曾是蓝营优势,但近年被边缘化。郑丽文试图重塑其正面形象,让民众自豪表达身份认同。她的主张避免了极端对抗,聚焦互利共赢,这在当前国际环境下显得务实。国民党若想重返执政,就需这类接地气的两岸论述来拉拢中间选民。 访日计划成为郑丽文近期焦点。她表示,当选后将率团赴东京,拜访自民党新任总裁高市早苗,推动政党外交。这不是示好日本右翼,而是澄清国民党立场,维护台日关系。高市早苗上任后,其对华强硬态度引发岛内热议,郑丽文此举旨在平衡各方,避免误解。 不过,此计划立刻引发党内反弹。张亚中直言,她对两岸缺乏基本认识,此行可能破坏关系。 深蓝阵营担心这会重演亲日路线,削弱国民党在大陆政策上的公信力。郑丽文回应,这是政党外交必要一环,不能偏废任何方向。国民党历史上曾有类似尝试,但往往因党内分歧而流产。这次争议暴露蓝营路线之争,郑丽文需小心处理,以免支持率下滑。 台湾预算结构长期失衡,是郑丽文反复强调的民生议题。国防支出连年增长,已从GDP的2%升至3.32%,挤占其他领域资金。2026年总预算中,民生建设经费被压缩,教育拨款仅增1.5%,远低于通胀率。 基层党员反映,乡村医疗站设备老化,年轻人就业难,这些问题年年被搁置。郑丽文主张资源重分配,将节省军费投向高科技产业和基础设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她举例,两岸贸易若顺畅,能为岛内创造数万岗位。这类论述有数据支撑,国民党过去忽略民生,转而纠缠意识形态,导致选民流失。她的策略是回归经济本位,让蓝营重获草根支持。 党内变数仍是郑丽文的最大考验。本土派对她的身份表述不满,担心“中国人”论调会疏远年轻选民。深蓝则质疑访日动机,认为这会稀释两岸共识。国民党主席选举本就派系林立,马英九支持郝龙斌,进一步加剧对决。 郑丽文需在最后阶段摆平这些力量,推动蓝白合作谈判。2026年地方选举是真正大考,若合作失败,国民党恐再分裂。她承诺百分百配合民意机构,这虽是口号,但落实需实际行动。选举进入倒数,网军和侧翼介入操作,高声量背后藏着暗流。 郑丽文的支持率虽高,却需警惕突发变局。
我有预感,国民党这次真的要变天了!不是因为郑丽文支持率冲到68%,也不是因为韩国
一脚油门到拉萨
2025-10-14 18:59:33
0
阅读: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