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俄罗斯放着几十万的正规军不用,却大量使用雇佣兵?说白了,俄乌这仗拖成了烧钱

一脚油门到拉萨 2025-10-05 15:58:31

为什么俄罗斯放着几十万的正规军不用,却大量使用雇佣兵?说白了,俄乌这仗拖成了烧钱的大坑,雇佣兵省钱省力,还能帮普京保留主力军,万一北约真的下场了,俄罗斯也有一战之力。 俄罗斯军队总兵力超过100万,其中合同制士兵约占一半,但这些部队并非全部可用于境外作战。根据法律规定,义务兵不能派往国外,这就限制了可用人力。面对乌克兰战场的复杂局面,俄罗斯选择大量启用雇佣兵组织,如瓦格纳集团,来填补前线需求。这种做法并非随意,而是基于对人力损耗的考量。 正规军如果大规模投入高强度战斗,补充起来需要时间和资金,容易导致整体实力削弱。雇佣兵则不同,他们的来源更广,包括从监狱招募的重刑犯,通过签署特殊合同快速上阵。这种方式让俄罗斯能维持战场压力,同时避免正规军过早消耗。雇佣兵的灵活性也体现在部署速度上,他们不受军方审批流程束缚,能在短时间内从非洲等地调集人员抵达前线。这在消耗战中显得尤为实用,帮助俄罗斯保持主动。 从经济角度看,雇佣兵的使用确实能控制开支。瓦格纳士兵的月薪大约20万卢布,折合2000美元左右,加上奖金和基本装备,一年成本控制在8万美元以内。正规合同兵的年开支则高达15万美元,包括社保和家属福利。更重要的是,重型装备如坦克和战机的维护费用巨大,每次行动都涉及燃料和维修支出。 在战场上,每天消耗的炮弹超过3万发,如果用正规军的后勤体系,通过铁路运输,成本是雇佣兵采用民用卡车方式的3倍。这种差异在持久战中积累起来,成为一笔不小的节省。俄罗斯领导层清楚认识到,这场冲突已成消耗泥潭,选择性价比更高的雇佣兵,能让有限资源发挥更大作用。同时,这也避免了因正规军高昂成本而引发的财政压力。 雇佣兵在战术层面表现出色,尤其在城市攻坚战中。像巴赫穆特和阿夫迪夫卡这样的战场,他们顶住了乌克兰军队的多轮反攻,使用密集突击战术推进战线。这种打法强调人数优势,前线损失后立即补充,不受国际舆论过多制约。正规军如果采用类似方式,容易招致批评,因为他们代表国家形象。雇佣兵的独立性让他们能执行更激进的任务,而不影响俄罗斯的官方立场。此外,瓦格纳集团拥有自己的生产设施,能制造无人机和火箭炮,这在后勤上与正规军相当,却更适应局部硬仗。俄罗斯通过这种分工,让雇佣兵承担高风险消耗,正规军则作为战略储备,保持战备状态。 保留正规军的核心目的是防范更大威胁。俄罗斯边境面对北约部署,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有多个机械化旅,坦克和装甲车数量可观。如果把主力部队全投进乌克兰战场,一旦损失严重,边境防御将出现漏洞。2024年北约的“坚定捍卫者”演习增派了200辆豹2坦克,这让俄罗斯警惕。第聂伯河流域的潜在推进风险,更是让领导层慎重。雇佣兵的使用,正好让正规军保持72小时内投入作战的准备,弹药和油料随时可用。这种策略像是在为可能的大规模对抗攒力,确保有足够实力应对北约介入。 乌克兰一方也依赖外籍军团,但情况有所不同。他们的雇佣兵薪资是瓦格纳的两倍,成员包括法国退役特种兵和美国志愿者。战斗力参差不齐,顺风仗还行,遇上反扑容易溃散。俄罗斯的雇佣兵体系更成熟,有非洲经验的叙利亚成员快速融入。这种对比显示出俄罗斯在资源利用上的务实。雇佣兵被视为消耗品,帮助缓解当前压力,而正规军作为压箱底力量,防备意外发展。这场冲突的僵局,考验的就是耐力,谁能更好管理资源,谁就占上风。 瓦格纳集团的内部变动,也反映出雇佣兵体系的复杂。2023年,其领导人普里戈津公开批评军方,引发短暂兵变,后在飞机事故中丧生。集团部分力量被整合进国防体系,继续在非洲活动。这种调整确保了雇佣兵的持续作用,同时强化了中央控制。俄罗斯通过这种方式,避免了正规军直接卷入争议,保持了战略灵活性。到2025年,冲突仍胶着,雇佣兵的角色未变,这显示出其在整体布局中的重要。 雇佣兵的使用,还源于俄罗斯的法律框架。私营军事公司虽不完全合法,但实际运作中得到默许。这让克里姆林宫能通过非官方渠道实现目标,而不需动用正规军。雇佣兵在叙利亚和利比亚的经验,被移植到乌克兰,帮助俄罗斯在多线作战中分担压力。这种模式虽有风险,但短期内证明有效。长远看,它也暴露了正规军在动员上的局限,需要通过外部力量补充。

0 阅读:0
一脚油门到拉萨

一脚油门到拉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