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于10月11日宣布,正在考虑允许飞行员对“闯入”北约领空的俄罗斯军用飞机开火,并且北约计划在俄罗斯边境地区增加军事存在。 根据北约内部讨论文件,北约还考虑给其侦察无人机装武器,并统一各国的交战规则。 北约这波操作看着突然,其实早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儿,本质上就是把之前 “隔空叫板” 的紧张感,直接拉到了 “擦枪走火” 的边缘,每一步动作都透着对俄罗斯的针对性围堵。 先说说空中那点事儿,别以为 “考虑开火” 是随口放狠话,这背后全是常年积累的摩擦打底。2023 年一年,北约战机为了应对俄罗斯军机就紧急升空了 300 多次,大多都发生在波罗的海那片空域,说白了就是双方的战机天天在天上 “脸贴脸” 转悠。 以前北约也就是派机拦截、伴飞,最多用无线电喊两句,现在提 “允许开火”,说白了就是把底线往前挪了,毕竟拦得次数多了,难免有失手或误判的时候,提前把规矩摆出来,更像是给一线飞行员 “松绑”。 再看地面上的增兵,这可不是象征性地加几个人,而是实打实的 “筑墙” 行动。拉脱维亚那边已经把多国作战营升级成了作战旅,光加拿大的驻军就从 800 人翻了近三倍,涨到 2200 人,整个作战旅的总兵力直接飙到了 3500 人,要到 2026 年就能完全战备,这架势就是把重兵直接杵在了俄罗斯西边门口。 更别提波兰,早就借着 “安全波德拉谢” 行动,在白俄罗斯边境部署了 8000 人的部队,名义上是护边,实际上就是堵着俄罗斯的西南出口。 最讽刺的是,2025 年 2 月北约还在芬兰苏丹屈莱搞了 “北极熔炉 25” 军演,地点离俄边境就一百多公里,美军指挥官直言不讳就是要练 “在北极打赢” 的本事,以前是隔空秀肌肉,现在直接把训练场开在了人家家门口。 给侦察无人机装武器这步更鸡贼,等于把 “偷窥的” 直接改成了 “能打的”。北约盯上的大概率是 MQ-9 “死神” 这种无人机,这玩意儿可不是小玩具,翼展 20 米,滞空能长达 26 小时,挂弹量能到 1362 公斤,机翼下 7 个挂点能装地狱火导弹、激光制导炸弹,想炸地面目标还是打低空飞行器都顺手,2020 年美军就用它杀了伊朗指挥官苏莱曼尼,实战经验早就练出来了。 以前这些无人机在俄边境只是转圈侦察,最多算 “眼睛”,现在装上武器就成了 “拳头”,滞空时间长的优势一发挥,等于能 24 小时在俄边境 “带枪巡逻”,一旦发现所谓的 “异常”,不用等有人机赶来,直接就能动手。 这招比增兵还阴,毕竟无人机不用考虑人员伤亡,操作手在几千公里外就能按键攻击,门槛低了,开火的概率反而更高了。 最关键的还是统一交战规则,这才是把 “火药桶” 盖拧紧又偷偷拔了插销的操作。以前北约各国的规矩乱得很,有的国家要总统点头才能开火,有的旅级指挥官就能拍板,2015 年土耳其击落俄罗斯苏 - 24 那回,就是因为自家规则和北约没对齐,最后闹得外交僵了好几年,贸易也受影响,北约这次算是吸取了 “教训”。 现在要统一规则,说白了就是给所有成员国划一条线:什么情况算 “闯入”、谁有权力下令开火、开火后怎么善后,全按一个剧本走。 这看起来是为了避免混乱,实际上是给整个联盟 “统一授权”,以前是单个国家敢怒不敢言,现在成了 “集体背书”,一线飞行员遇到情况不用再层层请示,几秒钟内就能做决定,这无疑大大增加了误判的风险 毕竟雷达信号可能受干扰,飞行员情绪可能受影响,万一把正常巡逻的军机当成 “闯入者”,扣下扳机就是一场大战。 俄罗斯那边也不是吃素的,北约在芬兰部署北极旅,俄罗斯就立马在卡累利阿组建了装备 “伊斯坎德尔”-M 导弹的旅,直接隶属于重建的列宁格勒军区,摆明了是针锋相对。 以前俄战机在国际空域飞行最多关个应答器,现在北约要开火、要装武器无人机,俄军肯定会加强护航,苏 - 30SM、苏 - 35 会更频繁地升空,加里宁格勒、克里米亚的防空圈也会扎得更紧。 这么一来就形成了死循环:北约增兵,俄就加强防御;北约降低开火门槛,俄就增加战机活动;最后双方的容错空间越来越小,可能一次小小的雷达信号干扰、一架军机的应答器故障,就足以点燃导火索。 说穿了,北约这一套组合拳,表面是应对所谓的 “俄威胁”,实则是东扩后的必然动作 —— 芬兰、瑞典加入后,北约和俄罗斯的接触线凭空变长,不增兵、不立规矩,自己都觉得心里没底。 但这种 “以压促服” 的玩法根本不顶用,俄罗斯的战略底线摆在那儿,尤其是涉及到摩尔曼斯克、加里宁格勒这些核心利益区,不可能让步。 现在北约把武器架到门口,把开火权交到一线,看似是掌握了主动权,实际上是把整个欧洲拖进了更危险的境地,毕竟真打起来,可不是增几千兵、改几架无人机就能收场的,到时候最先倒霉的还是那些把军队部署在俄边境的国家,这账算得其实一点都不精明。
北约于10月11日宣布,正在考虑允许飞行员对“闯入”北约领空的俄罗斯军用飞机开火
康安说历史
2025-10-12 15:48:09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