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精炼技术为何难以模仿:外国仍然没有达到中国1975年水平,落后50年

小茹吖 2025-10-12 16:50:47

稀土精炼技术为何难以模仿:外国仍然没有达到中国 1975 年水平,落后 50 年! 稀土这东西,听着像 “土”,其实是真金白银的宝贝。小到手机屏幕、芯片里的元件,大到导弹制导系统、新能源汽车的永磁电机,都离不开它。 可全世界的稀土矿不少,能把矿里的稀土元素拆分开、提纯到能用在高尖端领域的,现在还真没几个国家能做到。 更有意思的是,咱中国早在 1975 年就掌握了顶尖的稀土精炼技术,直到现在,外国的水平还没追上当年的咱,说落后 50 年真不是夸张。 这里就得提徐光宪先生和他夫人高小霞,这两位可是中国稀土工业的 “定海神针”。 上世纪 60 年代的时候,咱国家虽然有稀土矿,但精炼技术完全卡在美国、日本这些国家手里。 那时候外国用的萃取法,要么纯度上不去,最多也就 99.5%,要么成本高得吓人,提炼一公斤高纯度稀土,成本能顶普通人几个月工资。 更头疼的是,他们还把技术捂得严严实实,连篇像样的论文都不往外发,就是怕别人学走。 徐光宪团队当时就憋着一股劲,非要搞出自己的技术。 那时候咱国家啥条件?没先进的计算机,团队就靠算盘一遍一遍算参数;没精密的实验设备,就自己动手改旧仪器。 高小霞先生则在分析技术上搭把手,帮着检测每一次实验的纯度,确保数据没错。 就这么熬了好几年,到 1975 年的时候,他们终于搞出了 “串级萃取法”,还成功把这技术用到了工业化生产里。 这串级萃取法到底厉害在哪?咱得说点实在的。首先是纯度,以前外国最多做到 99.5%,咱这技术一出来,直接干到 99.99%。 别小看这 0.49% 的差距,用到导弹上,制导精度能差出上百米;用到芯片里,直接影响芯片的稳定性,差一点就没法用。 然后是成本,外国提炼一吨高纯度稀土,成本得 20 万美元,咱用串级萃取法,直接降到 5 万美元以内,一下子就把门槛拉低了。 还有通用性,以前外国的方法只能分离一两种稀土元素,咱这技术能把稀土里的 17 种元素都分开,不管是轻稀土还是重稀土,都能搞定。 为啥这技术这么难学?不是外国科学家不聪明,是这里面的门道太多,不是看几篇论文、买几台设备就能抄走的。 举个最实在的例子,美国不是不想自己搞稀土精炼吗?2020 年就拉着澳大利亚、日本组了个 “稀土联盟”,喊着要建本土供应链,还砸了 20 亿美元建工厂。 结果呢?2023 年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一出来,大家都看明白了 —— 他们从澳大利亚运过去的稀土矿,85% 还是得偷偷运到中国加工。 就拿 F-35 战斗机的发动机叶片来说,里面需要的钕铁硼永磁体,必须用 99.99% 纯度的钕元素,美国自己搞不出来,只能买中国的提纯产品,不然发动机交付都得延期。 可能有人会问,都 2024 年了,外国就没一点突破吗?还真没有。 去年德国某研究所宣称搞出了 “新型萃取技术”,结果实测纯度才 99.8%,成本比中国高 2 倍,根本没法工业化。 咱回头看 1975 年那个时间点,更能明白这技术的分量。 那时候咱国家工业基础还很薄弱,连像样的实验仪器都得自己改,徐光宪夫妇和团队靠算盘、靠反复实验,硬生生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徐光宪先生和高小霞先生当年留下的不只是一项技术,更是一种自主创新的底气,这种底气,才是外国最难模仿、也最追不上的东西。

0 阅读:43

猜你喜欢

小茹吖

小茹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