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要打?以色列防长:人质释放后,他们将摧毁哈马斯的地下隧道! 根据“以色列时报”的说法,以色列防长卡茨在X平台上发文称:当人质被释放完后,接下来以色列的主要挑战将是要摧毁加沙地带的地下隧道。 他们将通过在美国领导和监督下的国际机构来完成这一任务,卡茨还进一步表示:他已经指示以色列军队为这一任务做好准备。 加沙的地下隧道,早就是以色列的“眼中钉、肉中刺”。这片仅几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下,藏着一张总长度超500公里的“地下交通网”,1300条地道纵横交错,最深可达75米,被外界称为“加沙地铁”。 这些隧道绝非简单的土坑,里面配备了电力、通信和通风系统,既有火箭发射台、武器仓库,也有指挥中心和粮食储备仓,堪称一座地下堡垒。 过去两年的冲突中,哈马斯靠着这套系统把游击战发挥到极致。武装人员在地道中神出鬼没,时而突然现身偷袭以军,得手后立刻遁入地下消失无踪,让装备精良的以军多次吃瘪,防不胜防。 以军对这些隧道的愤恨,早已积压到顶点。可摧毁隧道的计划,从一开始就布满硬骨头。最关键的难题摆在眼前:以色列目前并未完全控制加沙。 按照停火第一阶段协议,以军只撤出了加沙城等主要城市,仍控制着53%的区域。那些位于以军控制区之外的地道,总不能贸然越界进攻,这岂不是刚停火又要引爆全面冲突? 更棘手的是哈马斯的态度,他们虽松口说要放弃加沙治理权,却压根没提离开加沙,更别说放下武器。哈马斯高级官员巴塞姆·纳伊姆早就放话,武器除非交给未来的巴勒斯坦国,否则绝不交出。 一群手握武器且熟悉地道地形的武装分子仍在境内,以色列要在别人的“地盘”上拆毁防御工事,难度简直堪比登天。面对外界的追问,卡茨却含糊其辞,只强调这是“提前商定好的”。 是实现加沙“非军事化”、解除哈马斯武装的核心环节。这种回避的态度,更让人对计划的可行性打了大大的问号。以军此前曾试过用“黑科技”对付隧道,比如用特殊化学装置封堵。 这种装置投入后会膨胀硬化成海绵状物体,可面对绵延数百公里、结构复杂的隧道网络,这种方法无疑是杯水车薪。难道要靠士兵一条条排查?加沙地面满是残垣断壁,地下情况更是错综复杂,稍有不慎就可能触发隧道内的爆炸装置,伤亡代价谁能承担? 卡茨口中的“国际机构”,是整个计划的核心变量。这一设想源自特朗普的“和平计划”,按照规划,战后加沙将由国际社会组成的机构管理,还会设立由美国、埃及、卡塔尔、土耳其组成的联合联络小组监督事务。 可这个国际机构,从诞生起就争议不断。哈马斯已经联合杰哈德、人阵等多个巴勒斯坦武装组织发声,坚决拒绝任何“外国监管机构”接管加沙。在加沙民众看来,外来势力的介入或许只是换了种形式的控制,怎么可能真心配合其行动? 而且机构连办公地点都没着落——加沙一片废墟,短期内根本无法提供办公和安保条件。一群连自身立足都成问题的人,又怎能监督摧毁隧道这种高风险任务? 以色列国内的分歧更让计划雪上加霜,总理内塔尼亚胡嘴上喊着“要以强硬方式实现加沙非军事化”,可政府联盟里的强硬派早就投了反对票,他们不满没能彻底消灭哈马斯,甚至以退出政府相要挟。 这种内部撕裂的状态,能支撑起一场大规模的隧道摧毁行动吗?万一行动中误伤到平民,国际社会的指责会不会让以色列陷入被动?要知道,过去两年的冲突已经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加沙民众对以军的敌意早已根深蒂固。 隧道问题的背后,其实是加沙战后治理的深层困境。以色列想靠拆隧道实现“非军事化”,却没看到哈马斯的武装根基并未动摇;国际社会想靠成立机构维持秩序,却忽视了巴勒斯坦民众的自主诉求。 埃及即将在沙姆沙伊赫召开和平峰会,虽然聚集了二十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可如果不能平衡各方利益,恐怕也只是“纸上谈兵”。更值得注意的是,刚促成和谈的卡塔尔代表团,近日在距峰会地点仅50公里处遭遇车祸,造成3人死亡,这无疑给本就脆弱的和平进程再添变数。 加沙的隧道从来都不只是军事设施,更是哈马斯依托本土抵抗外来力量的象征。摧毁隧道或许能削弱其军事能力,却无法根除巴以之间的矛盾。以色列真以为拆了地下的隧道,就能换来地面的安宁? 哈马斯若不认可治理方案,完全可以用其他方式继续抵抗。国际机构若不能赢得民心,就算接管了加沙,也只会陷入“越管越乱”的泥潭。人质释放或许能带来短暂喘息,但隧道摧毁计划的浮出水面,说明加沙的战火可能并未真正熄灭。 国际机构能否打破僵局?以色列能否找到兼顾安全与道义的方案?哈马斯又会做出怎样的回应?这些问题的答案,才真正决定着加沙的未来。毕竟,真正的和平从不是摧毁几条隧道就能实现的,而是要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不再需要躲进地下寻求安宁。
还要打?以色列防长:人质释放后,他们将摧毁哈马斯的地下隧道! 根据“以色列
不简单的幸福
2025-10-12 20:28:28
0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