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当年提出武汉“封城”举措的李兰娟院士,为国家立下了卓越功勋,可谁都
浅笑对风吟
2025-10-13 09:48:54
2020 年,当年提出武汉“封城”举措的李兰娟院士,为国家立下了卓越功勋,可谁都没料到,这位在医学界威望极高的专家,竟是靠着自学中医,才有了后来声名远扬的院士之名!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47年秋日,绍兴夏履桥村的桂花香飘散在空气中,一个女婴在简陋的农舍里诞生。
谁也不会想到,这个普通农家出身的女孩,日后会成为中国传染病防治领域的领军人物。
李兰娟的童年时光在田间地头度过。
每天清晨,她都要帮着母亲生火做饭,然后步行数里山路去上学。
破旧的书包里除了课本,还装着从山上采摘的野菜。
放学后,她还要赶着帮父亲放牛、割草。
尽管生活清贫,但她的眼睛里总是闪烁着对知识渴望的光芒。
1960年那个闷热的夏天,初中校园里的梧桐树叶被晒得卷起了边。
李兰娟背着打满补丁的布包,准备办理退学手续。
班主任老师看到她时,这个瘦弱的女孩正站在办公室门口犹豫不决。
老师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还想读书吗?"
李兰娟用力点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就是这个简单的问答,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成为"赤脚医生"的那段岁月,成为李兰娟医学道路的起点。
她背着沉重的药箱,踏遍了村庄的每一条小路。
无论是暴雨倾盆还是烈日当空,只要村民需要,她总会及时出现。
有一次深夜出诊,她在泥泞的山路上摔了无数跤。
到达病人家时已成泥人,却顾不上整理就立即为高烧的孩子诊治。
1970年,当推荐上大学的机会来临时,李兰娟正在田间为村民针灸。
听到消息的她,银针差点从手中滑落。
临行前,她组织乡亲们上山采药,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告别。
漫山遍野的草药在阳光下摇曳,村民们采药的身影成为她记忆中最珍贵的送别画面。
在浙江医科大学求学的日子里,李兰娟总是最早到教室、最晚离开图书馆。
她如饥似渴地汲取医学知识,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病例分析。
每当遇到难题,她总会想起那些因缺乏医疗条件而逝去的乡亲,这成为她刻苦钻研的最大动力。
1986年,一名重症肝炎患者的成功救治,让李兰娟看到了希望。
病房里,看着患者逐渐恢复血色的脸庞,她暗下决心要攻克这个医学难题。
此后无数个深夜,实验室的灯光总是亮着。
她和团队反复试验,记录着每一个细微的数据变化。
人工肝研究最艰难的阶段,团队人员陆续离开,但李兰娟依然坚守。
有时凌晨回家,她还会在书房继续查阅资料。
母亲总是默默为她留一盏灯,热好饭菜。
这份无声的支持,成为她坚持下去的重要力量。
1996年的人工肝技术成功推广时,李兰娟正在外地参加学术会议。
听到首批患者康复的消息,她悄悄抹去眼角的泪水。
这些年,她见证了太多因肝病破碎的家庭,如今终于能为他们带来希望。
在非典和新冠疫情期间,已年过花甲的李兰娟依然奋战在一线。
实验室里,她穿着防护服的身影让人动容。
有时连续工作数十小时,同事们劝她休息,她总是说:"时间就是生命。"
如今,李兰娟虽已年逾古稀,但依然保持着规律的工作节奏。
每天清晨,她都会准时出现在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
她的书桌上,除了厚厚的医学文献,还摆放着与家人的合影。
这些照片记录着她作为医者、师长和家人的多重角色。
从农家女孩到院士,李兰娟用半个多世纪的坚持,诠释了医者仁心的真谛。
她的故事,就像她故乡的桂花,虽不张扬,却散发着持久的芬芳。
在每个她帮助过的患者心中,这种芬芳将永远留存。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李兰娟,从赤脚医生到大国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