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婷和袁心玥回来了,但没人指望她们去传球。 没人真觉得,让一个主攻改打二传,能在十个月里变成世界级组织者。 那不是救火,是拆房子。 她们回来,是来当“稳定器”的。 朱婷一上场,一传稳了,防守硬了,哪怕二传传歪了,她还能退到三米线外,一锤子把球砸过去。 她不是在等配合,她是在给配合兜底。 她一在,二传的心理压力就少了一半。 袁心玥没穿国家队战袍,却站在训练场最前排,穿着陪练背心,嘴里喊着“快! 快! 出手! ”——她不是在练球,是在当“人形节拍器”。 副攻快攻慢半拍? 她用声音和手势掐着时间,逼着二传在0.6秒内必须出手。 这不是战术,是训练场上的“强制校准”。 没人说她们能解决所有问题。 但她们的存在,让那些年轻二传有了喘息的空间。 让那些被压得喘不过气的攻手,知道“就算传得不好,后面还有人能顶住”。 排管中心没换人,没换体系,他们只是悄悄加了两块“压舱石”。 朱婷压住一传的波动,袁心玥压住节奏的混乱。 剩下的,交给那个21岁、传球比刁琳宇高6厘米的上海姑娘。 她要练1000次背快,练到闭着眼都能在袁心玥喊“出手”的瞬间,把球送到正确的位置。 这不是巨星救世的故事。 这是中国女排在用最笨的办法,等一个新二传长大。 而朱婷和袁心玥,是那个在旁边默默撑着伞的人。 伞下的人,才能安心走路。
世界排联刚列了十大体育明星,朱婷是唯一上榜的中国选手,还排第一——这事儿你咋看?
【8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