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修改了4月17日针对中国海运和造船业的301制裁措施。美国人的新规矩来了。外国造的汽车运输船每次进美国港口,要按净吨位交钱。某些岸边起重机面临100%的关税。橡胶轮胎龙门起重机更惨,额外关税可能加到150%。 中美两国在贸易领域的博弈由来已久,早从2024年4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就针对中国在海运、物流和造船领域的做法启动301调查。这项调查源于美国对全球供应链安全的关切,中国船厂订单已占世界近一半份额,通过补贴和政策支持占据市场主导。调查组走访港口企业,收集数据,历经一年多时间,2025年1月16日发布报告,认定中国相关做法不合理且限制美国商务。2月21日,办公室提出初步行动方案,包括对船舶运营商征收服务费和限制某些运输服务。4月17日,正式公布行动细节,涵盖三类费用:针对中国运营商的船舶费、中国建造船舶的吨位费,以及非美国建造车辆运输船的港口费。这些措施旨在恢复美国船厂竞争力,避免过度依赖外国供应链。 行动方案一经公布,就引发行业广泛关注。公众评论期内,收到近600份反馈,办公室组织两日听证会,船东协会和物流企业提交报告,强调需平衡本土保护与全球贸易。最终方案分阶段实施,第一类费用针对中国关联船舶,每艘进港可达数百万美元,第二类按吨位或集装箱计算,第三类覆盖所有外国建造车辆船。关税部分则聚焦货物处理设备,拟对船到岸起重机征收额外关税,以回应总统海上执行令。整个过程层层审核,数据反复验证,确保措施针对性强,避免一刀切影响能源运输。10月14日为生效日期前夕,办公室根据反馈微调细节,豁免液化天然气运输船,以维护能源安全。 10月11日,办公室官网更新公告,正式修改4月17日方案,焦点锁定计算基础和关税水平变化。对外国建造汽车滚装船,服务费改为按净吨位收取,从2025年10月14日起起步,每净吨最低额,到2026年4月升至50美元。这项调整源于行业反馈,原平率方案被指过于刚性,现按吨位更公平,但实际负担仍重,大型船舶单次进港费用可超百万。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同步发布实施指南,运营商须提前申报吨位数据,支付证明方可入港,否则面临拒入风险。车辆运输行业首当其冲,这些船体专载汽车,全球订单多依赖中国船厂,新规直接推高运营成本。 关税调整同样力度不减,公告明确对中国制造岸边起重机征收100%额外关税。这些设备臂长数十米,是港口核心工具,进口时需支付等值关税,叠加现有税率,总负担可能达200%以上。橡胶轮胎式龙门起重机情况更严峻,额外关税高达150%,机动性强的型号在码头平移作业,现进口成本暴增。政策选择性突出,只针对中国关联设备,豁免本土或盟国产品,以保护美国港口效率。海关官员审核申报单,HS代码标注清晰,延缓清关流程,企业转向本土供应商,生产线加速运转。整个修改过程从6月6日征求意见,到10月敲定,公众反馈纳入费率梯度调整。 这一轮修改并非孤立,而是301行动深化的一部分。办公室强调,措施旨在抵消中国补贴效应,恢复美国产业份额。调查报告显示,中国船厂订单占比从1990年代的5%升至2025年的近50%,通过低价倾销挤压对手。费款收入拟用于海上安全信托基金,支持本土船厂投资。全球航运巨头审视报告,调整船队配置,优先豁免船型。政策执行中,设立监测机制和申诉热线,海关培训一线员工,确保申报顺畅。新规落地后,首周费款统计上呈,年度额外支出预计数十亿美元。 中国商务部迅速回应,发言人指出美方做法属单边主义,中方步骤为正当防卫。交通运输部同日公告,从10月14日起,对美国注册、建造或企业控制船舶征收特别港务费,首年每净吨400元人民币,四年后升至1120元,援引国际海运条例。反制精准,只针对美国关联船舶,涵盖收费、数据限制和港口禁入选项。上海港等节点标注清单,调度泊位时核对费率。这轮交锋让全球供应链承压,企业主管计算成本传导,商品运费上调5%至10%。 争端影响超出贸易本身,考验全球体系韧性。中美经济体量庞大,碰撞波及各国企业。航运公司成本猛增,转嫁消费者,仓库货物堆积,清关延误频发。欧洲和亚洲船东被迫选边,调整航线避开高费港口。美国本土船厂订单微升,但短期难补全球缺口。政策背后,国会酝酿立法,支持海上行动计划,资金来源包括费款。长远看,此类措施或重塑供应链格局,推动多元化,但也加剧地缘风险,企业需提前布局。 从调查到执行,301工具凸显美国贸易战略调整。办公室不承认行政程序法适用,但仍吸纳反馈,显示程序透明度。全球目光聚焦港口动态,新闻报道波涛伴随数据分析。企业法务审视地图,标记受影响线路,年度预算重算。反制与回应形成闭环,规则对规则,法律对法律,避免升级为全面冲突。航运日志记录变化,费款总额逐步累积,支持本土复兴。
中美最后的结果,在中美巨额关税下,中美贸易已经清零,接下来中美只有两种结果。
【39评论】【4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