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所长郭晔:“我们追求的男女平等,不是要绝对数量的50%比50%

文人学社 2025-10-14 10:00:17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所长郭晔:“我们追求的男女平等,不是要绝对数量的50%比50%,也不是要一个不合理的特权。” 中国对男女平等的追求,始终植根于制度保障与发展实践。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均强调 “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一系列法律修订与政策出台构建起坚实框架。 《民法典》婚姻家庭编明确夫妻平等权利,反家庭暴力法为妇女安全筑牢防线,修订后的妇女权益保障法进一步细化就业、教育等领域的权益条款。 这些举措并非追求某一群体的特殊待遇,而是消除发展障碍,让机会更加均等。 教育领域的发展数据印证了这种平等的实质内涵。2024 年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生占比达 50.76%,基础教育性别差距基本消除。 这一比例的形成,源于义务教育阶段 “控辍保学” 对女童入学的重点保障,也得益于高校招生中对女性的平等对待,而非刻意追求数字平衡。 女性在医学、师范等专业的高占比,更多是个体选择与社会需求结合的结果,展现出平等发展的自然态势。 健康与社会保障领域的推进同样贴合实质需求。 妇女平均预期寿命已达 80.9 岁,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升至 94.9%,这些指标的提升依托于妇幼保健网络的完善,从孕期检查到产后护理形成全流程服务。 2024 年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妇女达 6.51 亿,占参保总人数的 49.1%,这一比例与人口结构基本匹配,体现的是社会保障对不同性别群体的全面覆盖,而非倾斜性配置。 经济领域的平等实践更注重赋能而非特权。 中国通过技能培训、创业支持等举措助力妇女经济自立,在全球范围内,菌草技术项目已帮助 100 多个国家的妇女实现就业。 国内的 “天才妈妈友谊工坊” 等项目,将非遗技艺转化为就业资源,贵州竹编传承人拆解复杂工序,广西工匠改良工具适配女性操作习惯,让妇女凭借手艺获得收入。 这种赋能式发展,让女性在经济领域的贡献不断提升,2023 年女性就业人员占比达 43.2%,逐步接近合理区间。 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平等,体现在为女性创造表达空间而非硬性配额。全国人大代表中女性占比稳定在 24% 左右,各级政府部门配备女性领导干部的比例持续提升。 这些数据背后,是女性领导力培训体系的完善,通过专题研修班、实践锻炼等方式提升女性参政能力,让更多女性凭借能力进入决策层,而非依赖政策倾斜。 国际合作中的性别平等实践,进一步诠释了中国理念。 中国在老挝、斐济等国开展的民生项目,聚焦妇女最迫切的需求,从技术传授到能力建设,帮助当地女性打破发展局限。 赴黎巴嫩的中国维和女官兵,在医疗、扫雷、社区工作中发挥独特作用,1200 余名维和女官兵用专业能力赢得尊重,展现出性别平等并非某一地区的特殊政策,而是全球共通的发展追求。 这些领域的发展互为条件,共同支撑起实质平等的基础。 郭晔强调的平等理念,正是在这样的实践中不断深化 —— 它不是数字的平衡,而是权利的保障;不是特权的赋予,而是潜能的释放。 这种平等追求,让妇女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从校园里的平等受教机会,到职场上的公平发展空间,再到家庭中的权益保障,每一步推进都贴合女性的真实需求。在这样的发展路径中,性别平等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具体实践,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注脚。

0 阅读:49

猜你喜欢

文人学社

文人学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