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彻底震撼了!因为最近我国首款自主研发的隐身舰载机歼-35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所以我好奇之下就去查了查这一款歼-35隐身舰载机的总设计师孙聪院士的生平经历,查了之后彻底震撼了,万万没有想到总设计师孙聪院士竟然厉害到了如此程度! 孙聪1961年出生,从小他就对飞机着了迷。 别人玩泥巴、捉蜻蜓的时候,他喜欢趴在地上看天上的飞机,嘴里还学着发动机的轰鸣声。 1979年,他考上了北京航空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北航。 毕业后,他没去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而是选择去了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从一名普通的设计员干起。 那时候的沈飞条件艰苦,年轻的孙聪每天对着一堆密密麻麻的设计图,别人看着头大,他却越看越起劲。 他说:“飞机设计就像解谜,图纸里藏着蓝天的密码。”为了提升自己,他又回北航读了硕士、博士,把理论和实践都吃透。 他第一次真正挑大梁,是在歼-15“飞鲨”舰载机项目上。 那时候中国在舰载机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国外专家甚至断言:“中国至少五年内别想让舰载机成功着舰。”但孙聪不信这个邪。 他带着团队从零开始,一点点摸索,连最基础的折叠机翼、拦阻钩都得自己琢磨。 就凭这股劲,他们在10个半月内完成了从设计发图到首飞的全过程。 2012年11月,歼-15第一次稳稳钩住辽宁舰的拦阻索,甲板上掌声雷动,孙聪却只是长长地吐了口气,说了句:“终于行了。” 歼-15的成功没让他歇着。 紧接着,他又投入到歼-35的研制中。 这次难度更大,要隐身、要能上航母、还得兼顾多用途。 孙聪提出“海空一体、一机多型”的设计思路,让陆基版和舰载版能共用大部分部件,不仅节省成本,还方便维护。 他还主张做“模块化设计”,把雷达、航电系统都做成像“积木”一样能换的模块,升级更方便。 2024年珠海航展上,歼-35战斗机首次以陆基型号亮相,外形流畅、气势逼人,不少外国专家看后都感叹:“中国的思路真大胆。” 熟悉孙聪的人都知道,他不是那种只在办公室指挥的人。 他习惯跟团队一起蹲在机库、守在试飞现场。 在他的带领下,从歼-8Ⅱ的改进,到歼-15的腾空,再到歼-35的问世,中国战斗机实现了从陆基到海基、从常规到隐身的跨越。 2015年,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来担任中航工业科技委副主任,但他依然坚守在一线。 别人劝他多休息,他笑着说:“干了一辈子飞机,不在一线,我心里不踏实。” 他常对年轻设计师说的一句话是:“创新,不是喊口号,而是敢走没人走的路。” 如今,当歼-35在蓝天上划出优美的弧线时,人们才真正明白,这不仅是一架飞机,更是一代航空人几十年心血的结晶。 孙聪和他的团队,用智慧和汗水撑起了中国战机的新高度。 有人说他是“国之重器”的铸剑人,但在孙聪看来,他只是个老工程师。 “能看到自己设计的飞机在祖国的蓝天上飞,就是最大的幸福。” 他用一辈子的坚持,让中国人真正有了属于自己的“海空利剑”。 对此你怎么看? 信源:央视财经
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彻底震撼了!因为最近我国首款自主研发的隐身舰载机歼-35成为
霁雾阙任
2025-10-14 10:56:2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