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宣布了! 2025 年 10 月 12 号这天,申根区实打实上线了一套全新的数字边境管理系统。这套系统名叫 EES,就是入境出境系统(Entry/Exit System)的英文缩写。 它直接取代了用了好多年的人工护照盖章流程,所有短期入境的非欧盟公民,都得录指纹、拍人脸,这些生物识别数据还得存进欧盟统一的数据库里。 这场 “边境革命” 不光重新定义了欧洲的移民管控体系,还在全球范围里掀起了关于数据安全和人员自由流动的大讨论。 EES 系统的核心玩法,其实就是把生物识别技术彻底用起来。 欧盟有明确规定,所有 12 岁以上、短期去申根区的非欧盟公民 —— 也就是每 180 天里最多待 90 天的人 —— 入境的时候,都得通过电子登记设备录指纹、拍人脸。 这些数据会跟欧盟现有的两套系统实时打通,一套是申根信息系统(SIS),另一套是指纹数据库(Eurodac),这样就能精准核对旅客的身份了。 从试点阶段的数据来看,电子登记流程平均下来只要 30 秒就能搞定。可原来人工盖章呢,一般得花 1 到 2 分钟。 这套系统还能自动算好旅客能待多久,一旦有逾期停留的风险,会马上提醒,之前人工计算容易出错的问题,这下算是彻底解决了。 另外,EES 系统还会生成电子旅行记录,旅客通过欧盟官方 APP,随时能查自己的出入境历史。 不过技术升级也带来了新麻烦。要保证生物识别数据准,欧盟就要求每个成员国在边境口岸装高精度的扫描仪,还得给工作人员做专门培训。 因为系统用的是分布式数据库架构,数据传输速度和服务器稳不稳定,就成了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欧盟委员会已经投了超过 20 亿欧元在系统基础设施上,就是为了应对每天几十万次的访问请求。 EES 系统一落地,标志着欧洲的移民政策正式进入 “数字化管控” 的时代。这一举措不光改变了旅客的出行体验,还给全球边境管理模式起到了示范作用。 现在美国的 ESTA(电子旅行授权系统)和加拿大的 eTA(电子旅行许可),也要求免签旅客交生物识别信息,不过论数据整合能力和自动化水平,EES 系统还是更厉害些。 对非欧盟国家来说,EES 系统带来了新挑战。像中国、俄罗斯这些国家,还没跟欧盟签数据共享协议,他们国家公民的生物识别信息怎么跨境传,成了双方谈判的重点。 另外,系统还要求旅客提前在线注册,交生物识别数据,这对那些网络基础设施差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等于是多了一道技术门槛。 商业领域也因为这个系统,催生出了新的产业链。比如法国的 Morpho、德国的 Secunet 这些边境设备制造商,拿了不少订单,他们研发的多模态生物识别终端,已经在好几个申根口岸用起来了。 旅游业也得改改服务模式,旅行社和在线平台都要更新预订流程,帮旅客把生物识别信息交上去。 欧盟也考虑到成员国之间技术水平不一样,所以用了 “分步推进” 的办法来落地这个系统。 2025 年 10 月 12 号先在法国、德国等 15 个国家搞试点,剩下的 14 个国家,得在 2026 年 4 月之前把系统部署好。过渡期里,人工盖章和电子登记会一起用,这样能保证边境管控不中断。 可改革过程没那么顺。德国、荷兰这些国家,之前因为技术准备不够,想让系统推迟上线,最后在欧盟委员会的压力下,才勉强同意按原计划来。 还有些成员国对数据存储的主权问题有疑问,想让生物识别数据在本国本地存储处理。为了缓解分歧,欧盟允许成员国在遵守统一标准的前提下,自己选数据存储的方案。 另外,EES 系统和 ETIAS(欧洲旅行信息授权系统)的配合效果,也成了大家关注的重点。 ETIAS 计划 2026 年上线,会要求免签旅客提前在线申请旅行许可,它的数据会跟 EES 系统深度结合,形成 “事前审查 + 事中管控” 的完整流程。这种 “双重屏障” 模式,被欧盟当成应对移民危机的关键办法。 不过虽说大家对 EES 系统期待挺高,可它长期用下来效果怎么样,还得再看看。 第一,生物识别技术的准确性会受环境影响,比如指纹磨花了、脸被挡住了,都可能让识别失败。第二,系统的数据库容量够不够,能不能扛住以后旅客数量增加的压力,现在还说不准。 第三,更关键的是,欧盟内部在移民政策上意见不一样,这可能会让系统的效果打折扣,比如有些成员国为了应对选举压力,可能会挑着执行 EES 的规则。 另外,EES 系统的 “数据孤岛” 问题也得留心。虽说欧盟一直强调数据要共享,可成员国之间技术标准不一样、法律也有差别,这可能会让信息传不顺畅。 比如波兰和匈牙利,之前就因为数据保护法规有冲突,不肯把部分旅客的信息传到欧盟中央数据库。这种 “碎片化” 的管理方式,可能会给恐怖分子和非法移民可乘之机。
欧盟宣布了! 2025年10月12号这天,申根区实打实上线了一套全
念薇评娱乐八卦
2025-10-14 15:55:1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