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获诺奖,他就放话:欧洲不能让中美赢了。 当地时间10月13日,刚获得诺贝尔经

洛风阐社会 2025-10-14 17:51:35

刚获诺奖,他就放话:欧洲不能让中美赢了。 当地时间10月13日,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法国学者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Aghion)在新闻发布会上警示欧洲:绝不能让美国和中国在技术创新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他还对媒体表示,欧洲要向中国和美国学习,找到协调“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办法。 这话可不是空穴来风,毕竟他这辈子研究的就是“创造性破坏”那套增长逻辑,看明白创新才是经济的命门,自然比谁都清楚欧洲现在的处境有多被动。 作为“熊彼特增长模型”的开创者之一,他太懂新技术颠覆旧格局的力量,也正因如此,才会在新闻发布会上直言不讳,警告欧洲不能让中美在技术创新领域把风头全抢了去。 欧洲的问题说穿了就是陷入了阿吉翁口中的“中等技术陷阱”,手里攥着世界一流的基础研究成果,却愣是没能把它们变成能打硬仗的创新产品。 有数据摆在那,欧洲整个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才2.2%,别说跟美国的3.5%比,连中国都比不上,绝对值更是只有美国的一半都不到。 更要命的是钱还投错了地方,欧盟企业45%的研发资金都砸在了汽车、化工这些中等技术领域,光顾着在原有优势上修修补补,而美国85%的钱都流向了软件、生物科技这些能爆发的高科技领域,中国更是一门心思扎进数字通信和高端制造,两相对比,欧洲的创新节奏早就慢了半拍。 就拿当下最火的生成式AI来说,2024年全球专利数最多的20家公司里,中国占了11家,美国有7家,欧洲翻来翻去就只有西门子孤零零一家。 顶尖AI模型的数量更能说明问题,美国一年冒出40个值得关注的模型,中国有15个,欧洲凑来凑去才3个,这差距简直肉眼可见。 要知道欧洲的基础研究可不差,很多突破性专利都要引用欧洲的研究成果,但就是转不成本土的商业创新,好比守着金矿却不会提炼,只能眼睁睁看着中美把技术变成产品、把产品变成市场份额。 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反差更扎心,欧洲原本是汽车工业的老大哥,全球45%的汽车研发资金都来自欧盟,可在电动车转型上却慢得让人着急。 美国靠着《通胀削减法案》砸补贴,车企卖一辆电动车能拿7500美元税收抵扣,电池厂商还能按容量再拿一笔抵免,75千瓦时的电池组光这一项就能多拿2625美元,加上各州的额外福利,企业自然愿意往美国跑。 欧盟虽然也给补贴,每辆车平均6000美元看似不少,但没有额外的产业链补贴,还得靠成员国各自执行政策,根本拧不成一股绳。 就像生产电池关键材料的诺沃尼克斯公司,直接放话要把增长重点放美国,欧洲的电池产能目标能不能按时完成都成了未知数,更别说跟中美拼市场了。 这背后其实是欧洲自己把手脚捆住了。 阿吉翁说得很明白,欧洲连真正的单一市场都没建成,成员国把欧盟指令变成本国法律时总爱“镀金”,多加一堆自己的规则,市场被拆得七零八落,企业想搞点大投入都没规模效应支撑。 更糟的是资本市场不给力,欧洲的风险投资占GDP才0.05%,还高度依赖那些保守的银行,不像美国有成熟的风投生态,中国有政策托底的资本支持。 初创企业缺钱不说,好不容易搞出点成果,商业化还得面对各国不一样的知识产权规则,难怪好多创新公司要么跑去中美融资,要么干脆搬了家。 最关键的是欧洲在政策上走进了死胡同,把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当成了死对头,以“反垄断”为名,几乎排斥所有产业干预,这跟中美简直是反过来。 美国有DARPA那样的机构牵头搞突破性创新,中国能集中力量在关键领域砸政策支持,两边都把竞争和产业政策协调得顺顺当当。 可欧洲呢,连个类似DARPA的机制都没有,想搞点产业支持还怕违反竞争规则,等到美国用《通胀削减法案》挖走企业,才急着出台《净零工业法案》,但力度和效率都差了一大截。 就像在数字领域,欧洲的独角兽企业数量连中美零头都不够,ICT市场份额还在往下掉,数字技术的知识基础都要靠外部输入,这哪是跟人竞争,分明是自己先泄了气。 阿吉翁说要向中美学习,其实就是点醒欧洲别再端着架子。 中美早就明白,创新不是靠市场自发就能成的,得有政策托底、资本护航,还得有统一市场做支撑。 欧洲手里其实牌不差,清洁能源领域的专利占比接近三成,基础研究功底扎实,可就是被陈旧的政策思路和碎片化的市场绊住了脚。 要是再不想办法把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理顺,把研发资金真正投向高科技领域,把市场打通、把资本激活,别说跟中美争主导地位,恐怕连现有的优势领域都要保不住,毕竟在技术创新的赛道上,慢一步可能就差出一个时代。

0 阅读:8

猜你喜欢

洛风阐社会

洛风阐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